-
〓 “按鉴演义”取材对象的一个新发现
明代万历以降直至清初,较为集中地出现了大量以“按鉴”为标榜的历史演义。起初,学界认为这里的“鉴”是指《资治通鉴》。可是,许多标榜“按鉴”的历史演义所表现的历史年代根本不在《资治通鉴》的载史范围。于是有学者认为,这里的“鉴”除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目》之外,还包括它们的前编与后续之作。然而,这些“通鉴”类史书文古......
-
〓 余事作诗人——谈谈中国古代的诗僧
编者按 诗僧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产生的独特文化现象。中国古代僧人作诗始于东晋,“诗僧”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唐。作为一种身份类型,“诗僧”在中晚唐获得了普遍的认可。其身份的确立固有唐代“诗道昌盛”的大背景在,但更直接的原因是中晚唐丛林蓬勃的尚诗之风。然而,“文字”与“禅道传释”之间,僧人到底在一个什么位置呢? 诗......
-
〓 是“祭祀坑”还是“灭国坑”——三星堆祭祀坑献疑
三星堆古文明遗址自1986年发现后,很快便蜚声海内外,特别是在所谓的“祭祀坑”中发掘出的大量青铜器、象牙、玉器、金面具等,更是震惊世界。发掘报告以《三星堆祭祀坑》为名,1999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而2021年3月20日揭晓的六个“祭祀坑”,更使“三星堆祭祀坑”名噪一时。笔者曾两次参观三星堆遗址。对何以认定并命名为“祭祀......
-
〓 论《诗品》对《诗经》传统的接受
清人章学诚评论《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非常精确地揭示了《诗品》与《诗经》的关联。虽然《诗品》主要品评的是汉魏至齐梁间文人五言诗的创作成就,但离开了《诗经》的传统,就无从谈起。那么,钟嵘《诗品》到底是如何接受和发扬《诗经》传统的呢? 首先,钟嵘在突出五言诗体制优势的同时,并未否定《诗经》的典范价值。他在《诗品》......
-
〓 韦应物《滁州西涧》是否有寄托
韦应物七绝《滁州西涧》,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一类读者只是爱重诗人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妙笔,沉醉于诗中的天机野趣。另一类读者的理解便与此相左。如谢枋得曰:“幽草、黄鹂,比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春潮带雨晚来急,乃季世危难多,如日之已晚,不复光明也。末句谓宽闲寂寞之滨,必有贤人如孤舟之横渡者,特君不能用耳。”(高棅......
-
〓 赵孟頫对《楚辞》的图像呈现
宋室贵胄赵孟頫“以承平王孙而婴世变,黍离之悲,有不能忘情者,故深得骚人意度”(邵亨贞《蚁术词选》),以“香草美人”之法创作诗文,吟咏情性:用“春风不披拂”“含英在中林”的“青青蕙兰花”作比,抒写“胡能见幽心”的不遇之悲;借“美人在何许,忽若阻山阿。攀条弄白日,常恐岁蹉跎”之事象,寄托“恐年岁之不吾与”的忧生之嗟;假......
-
〓 中国戏曲:向世界展示独特的东方美学
戏曲是中国的本土艺术,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中国戏曲与西方表演艺术的差异很大,有着独特的个性。它如何走出国门,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所接受和喜爱,以至于成为世界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展现中国人精神面貌的窗口,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1.展现中国人的精神内涵中国戏曲在长期的发展中,积......
-
〓 我国海洋考古新进展
编者按:日前,中国历史研究院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贺信精神座谈会。来自考古学、历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交流学习体会,共商考古学发展。与会专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贺信对100年来我国几代考古人取得的成就、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广大考古工作者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努......
-
〓 宋代农学:集大成以开新统
【读史札记】 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历朝历代无不强调以农立国,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组织、推动。跟前代相比,宋代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然而在一般印象中宋代农学却并不突出。通过全面的考察和比较研究,可知宋代农学集前代北方旱作农业技术大成,并首次对南方水田农业技术进行了系统论述,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发展阶段。准确认识宋代......
-
〓 从传统走向现代——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
说起人本主义,学者们往往以西方来立论。他们从古希腊哲学谈起,探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关联,重点阐释自启蒙运动以来如卢梭、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叔本华等学者的人本主义观点,仿佛人本主义是西方学人、西方文化的专属品。人本主义是西方哲学、西方文化的本质特征吗?在笔者看来,人本主义并非是西方文化的本质特征,而恰恰......
-
〓 张立文:中国哲学的创新论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党领导人民披荆斩棘、上下求索、奋力开拓、锐意进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中国哲学伴随中华文明史一路走来......
-
〓 谁成就了盛唐书法气象——兼议孙过庭、张怀瓘的理论贡献
中国书法五千年,无论由简入繁——从刻画符号到大篆石鼓,还是由繁复简——由篆向隶,又从章草向楷书进化,基础理论总是若隐若现,且须臾难离。初唐四家楷风严谨,李邕变右军笔法独树一帜,以至颜筋柳骨,书法成了盛唐气象重要标志,其中,孙过庭、张怀瓘的理论贡献可谓功不可没。 但是,纵览唐代书史,难觅孙过庭、张怀瓘的踪影。孙过庭......
-
〓 专家论坛:甲骨文考释的四个维度
距今3000多年的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系统的汉语言材料,其数量众多,大约有16万片,不重复的单字字头约有4000多个。甲骨文的内容极其宏富,涉及战争、祭祀、田猎、气象、交通、建筑、教育、贡纳、生育、疾患等诸多方面,是研究我国殷商时期的语言、古史,乃至思想、社会文化的第一手资料。甲骨文的考释,在甲骨学研究中是一项......
-
〓 瑰宝荟萃:紫禁城六百年历史与典藏
【光明学术笔谈】■本期主持:王旭东 故宫博物院院长■本期主题:紫禁城·明清史·中华文明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也是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代皇宫建筑群。明成祖朱棣以宏阔远见作出营建宫殿、迁都北京的决策,奠定了紫禁城的基本格局。时......
-
〓 丝路农业交流与中华农业文明的发展
在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均来自域外;在主要油料作物中,芝麻、油菜籽、花生、向日葵等也来自域外;以香辣闻名的川湘菜系所用的辣椒等来自美洲。这些域外作物的传入大多经由丝绸之路,对中华农业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丝路农业交流发展阶段与主要内容近代以前,丝路中外农业交流活动呈现明显的阶段性。远......
-
〓 文明互动视野下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沟通古代东西方诸文明的桥梁。自从张骞通西域以来,中国与远至地中海和印度洋的丝路沿线国家、地区和民族建立了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古代世界各主要文明地区也因此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不论是欧亚大陆公元前两千纪印欧民族的南下与东进,还是以斯基泰人为代表的草原游牧民族的迁徙,都带来了游牧文......
-
〓 中国古代瓷器和制瓷技术在东亚的流布
中国与日本列岛、朝鲜半岛不仅一衣带水、隔海相望,而且在古代同属于儒家文化圈,彼此交流较多,起源于中国的制瓷技术和中国产的瓷器在中国本土以外的生产与使用也最早出现在日本列岛、朝鲜半岛。它们是中国瓷器走向世界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文化影响的开始。陶瓷始出国门 4世纪末5世纪初,约为日本古坟时代,朝鲜半岛东渡日本的陶工......
-
〓 清代翻译科举的兴衰嬗变
翻译科举是清代独有的专为旗人设立的一种科举制度。入关之前,满洲统治者就已开始以考试来选拔人才,入关以后,效仿明制设立文科举,后允许八旗子弟参加,并准识汉字者考试翻译。雍正元年(1723年),随着满语骑射的衰落及对满汉翻译人才的需要,正式设立了翻译科举。雍正乾隆朝是翻译科举的初创时期,后经不断调整和完善,至嘉庆道光时......
-
〓 《庄子·秋水》“小大之辩”的三重意蕴
按照通行编撰体例,虽然“秋水”常被列为《庄子》“外篇”中,但历代笺注大家和诸多学者并没有因其非“内篇”而忽视其理论价值,恰恰相反,他们一致强调“秋水”在《庄子》中的重要性,如王夫之认为“此篇因逍遥游、齐物论而衍之。”(《庄子解》)学者陈引驰认为,“《秋水》或许可谓是《逍遥游》 和《齐物论》之间的一个连锁、一座桥梁。......
-
〓 汉字形素组合的独有潜能
文字类型学是以文字符号所表征的语言单位作为比较基准的类型学分支。世界上的文字类型多样,大致可分为音符文字和词符文字。音符文字具有表音或记音功能,其基本文字符号用于记录语言中的元音、辅音或音节;词符文字具有因义构形、形声合体的特点,其基本文字符号主要用于表示语言中的语素或词。音符文字和词符文字都能表征有声言语,因此它......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