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业遗产与农耕文化
传统农业影响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先民由农业生产经验总结凝练出的三才理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世界观、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
-
〓 《尚书》科举用书:一个亟须开拓的研究领域
科举制度是我国隋唐以来国家人才选拔的重要措施,是一代人才的管辖。王安石于熙宁四年定贡举新制,经学一域“罢诗赋、帖经、墨义,各占治《诗》《书》《易》《周礼》《礼记》一经,兼以《论语》《孟子》。”确立了以本经及《论》《孟》取士的格局,元仁宗皇庆二年汉人、南人经疑于《四书》出题,用朱氏《章句集注》,又经义一道“各治一经,......
-
〓 《六十种曲》的版本递嬗与序言收录
明毛晋编《六十种曲》,主要收明代传奇,间有南戏、杂剧。于崇祯年间分六套刊行,三年内陆续出齐。每套第一种扉页题“绣刻演剧十本”,后以《六十种曲》之名合刊重印。今存首套弁语和二至五套题辞,即通常所说的序言,尚未发现有第六套题辞。海内《六十种曲》收藏最富者莫过于吴晓铃,先生身后将所藏赠予首都图书馆,包括《六十种曲》零刻38种......
-
〓 《文心雕龙》论诗重实求真及其对叙事传统的贡献
就词义的基本逻辑与大概而言,抒情与叙事,一偏于个体和主观,一偏于群体和客观,一向内指向心性情感,一向外指向社会群体。因此,中国诗歌的叙事传统,首先是诗歌在叙事中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如《诗》“六义”中的“观”“群”,诗教中的讽喻和规谏,诗与史的互文和互证,等等。与此相关,人们将诗看成严肃而崇高的文体,诗不苟作,诗......
-
〓 永嘉学派的哲学精神世界
永嘉学派以致广大的胸襟,极高明的睿智,在融突和合“二程”(程颢、程颐)的洛学、王安石的新学和张载、吕大临的关学中化生,并在与其他学派互相交往、切磋、论争、探赜、借鉴、吸收中发展。永嘉学派通过智能创新,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事功之学。时代精神的把握 永嘉学派事功之学的崛起,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全祖望说:“乾、淳诸老既殁,......
-
〓 山西民歌里的国风传统
“世界民歌看中国,中国民歌看山西,山西民歌看左权。”山西是民歌的海洋,全省百余县,几乎县县都有自己的民歌。已经收集整理的山西民歌多达两万余首,有“山歌”“号子”“小调”和“套曲”四大门类。流行于山西东部太行山区的“开花调”是山西民歌的一张响亮名片。 开花调因歌词的上句常用“××开花”起兴,用下句点题,故此得名。开......
-
〓 新年纳余庆 嘉节启新芳——古诗词里的春节习俗
“糖瓜祭灶新年到,闺女要花儿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嬷嬷要件新棉袄,新媳妇光看不敢要”。这是故乡微山湖边过年时的一首民谣,其中透出男女老少喜气洋洋过大年的浓浓气息。其实,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日,并非只指夏历的正月初一这一天,习惯上从腊月初八开始,包括祭灶、除夕、大年初一、人日,以及元宵节的吃元宵、闹花灯等。丰富......
-
〓 陈望道的诗学观
陈望道存世文章中,文学作品极少,小说和散文仅有6篇,而新诗则有22首,大部分创作于1921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望道同其他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一样,试图从语言文学方面探索出一条教育、拯救国民的道路。20世纪20年代前期,陈望道编辑《民国日报·觉悟》,关注中外诗坛的动向,在该报上多次讨论关于新诗韵律的问题;20年......
-
〓 北宋边塞诗的资书用典
北宋边塞诗征引典故十分广泛,涉及“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先秦典籍主要有《诗》《礼》《易》等经部著作,《论语》《孟子》《庄子》《孙子》等诸子散文,《左传》《战国策》等史传散文。此外,最常“资书入诗”的还有“前四史”、《法言》、《世说新语》、唐人诗句以及宋人笔记。诸典之中,契合边事的英雄人物,折冲樽俎的制敌方略,沉郁雄浑的老......
-
〓 秦汉字书《苍颉篇》的流传及其变化
先秦秦汉时期的字书,主要不是后世一般认为的字典,其荦荦大者,实为启蒙教材。这类蒙学类字书,最早或可追溯到周代的《史籀篇》。只是由于时代久远且散佚亡失,而《说文解字》中残存的篇中籀文则多为单字,我们已难以考究其具体内容。 秦汉时期蒙学类字书非常流行,或属自创新篇,或为增订旧籍,共有十数种之多。《汉书·艺文志》记载了......
-
〓 儒学的当代使命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才能使儒学与新时代同行。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历史根基、当代价值、国际视野、人类高度的原则,注重顶层......
-
〓 略谈早期中国经典文本的“题名作者”
文本的“题名作者”也就是为阅读者所认定的文本创始者。早期中国(early China)经典文本的题名作者问题,关系到我们对早期经典文本的形态、意涵、阐释、传播及其作者形象建构等诸多方面的探研与反思,有无法替代的价值。 早期中国经典文本题名作者的具体形态,具备从神话传说中的先祖到称“子”的诸子宗师、从将特定文本笼统......
-
〓 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展望古籍整理研究的明天
开栏的话 古籍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特辟《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栏目,以期在古籍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出版以及古籍资源转化利用等方面展开讨论,以促进古籍事业的发展。 ......
-
〓 学习如何做哲学
喜欢哲学的人一般不会问“什么是哲学”“哲学有什么用”,哲学系的师生经常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做哲学”。这个问题可大可小,大的像“如何学西方哲学”,小的像“如何读柏拉图某篇对话”。这些问题单靠个人苦苦思索是想不出门道的,只有在学术共同体的交流讨论中才能探索出做哲学的途径。北京大学哲学系就是这样一个学术共同体,老师之间的论......
-
〓 浩瀚星空下的凝思——谈谈中华文化基因的层累与共现
仰望星空,是我们人类个体自幼至长都有的一种习惯:透过缀满天际的璀璨群星,仿佛可以洞悉那支配宇宙人生的奥秘。今天谈论中华文化基因问题,同仰望星空之间似乎存在某种相通处,目的同样是着眼于把握中华文化的过去和未来。中华文化基因关涉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特性或民族群体共同记忆等多方面。这个问题诚然由于涉及史前时代、原始时代和多民族......
-
〓 苏轼到底长什么样
自北宋开始,历朝历代均有艺术家为苏东坡立像,苏轼的画像,不仅描摹他的相貌,而且具有承载中国传统文人精神和文人风骨的图像学价值,并以此建构起了一种理想的文化人格。“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
-
〓 易道与天文:文化蕴涵之探析
中国古代天文学,堪称古文明之肇基与渊薮。古代先贤,仰观浩瀚苍穹,俯察方位分野,记录天象变化,确定星宿排列,测算日躔月离,了解黄道白道,标记景昃朔望,创制演进,从观象授时到制定历法,“敬授民时”“以前民用”,发展出包罗众多形态、记录丰富数据、具有精妙特色的以历法制定为核心的天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古代天文学......
-
〓 金文文学的叙事特征
图一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的起源和发轫期,商周金文是探索古代文学在先秦时期发展历程的重要的第一手共时资料。商周金文中有不少叙事性质的铭文,叙述器主生平事迹以及建功受赏等事项,类似于后世记叙文体。但较之后世,商周金文中的叙事无论是在叙事要素、叙事顺序还是叙事视角等方面,都具有自身较为明显的特征。 叙事要素常可省略。完整......
-
〓 诗酒风流的美学范式及其早期渊薮
何谓“诗酒风流”? 或曰:酒是诗媒,诗为酒华,故而生之。就二者的具象联系而言,此说不为无见。如若基于主体进行历史性理解,诗酒风流则是指藉由诗与酒的自然交融而呈现出的一种本体性超越境界,是人的一种审美化生存状态,是中国式浪漫主义的一种写照;它发端于《诗经》时代,成型于汉末魏晋,而光大于隋唐;从传世文献和典型人物看,《诗经......
-
〓 “名实相生”与“名实相怨”——明清小说的一书多名现象
小说如商品,一个好的名称,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并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望。1925年,刘恨我在《小说一得》中说:“一篇好小说,无好题目,必定减色不少;有好题目,无好结构,亦然。”小说题名是最先入读者之耳目的,如果题名新颖别致,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就能助益小说的销售。在中国古代出版史上,代表精英文化的经史子书,出版商一般不......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