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推进中国史与世界史学科融合发展的思考
关于中国史与世界史学科的会通融合,其实是一个老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历史学的大视野观照、长时段把握和问题化导向,必然内在地发出这样的要求。记得2004年的时候,史学前辈李文海先生就曾发表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题为《打破分割、促进融合》(载《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5期),他对当时历史学八个二级学科(包括世界史和考古学......
-
〓 文字游戏的“古为今用”
文学的娱乐作用,很大部分是通过文字游戏表现出来的。同世界上的其他文字相比,汉字在这方面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因为它的方块结构最适合文字游戏。溯其源头,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文字时就已经种下了“游戏”的基因,比如“父”字,《说文》说它是“又(手)举杖”,而“母”字则是“象乳形”。另外,后人对文字的别解,也富含游戏成分,比如“天字......
-
〓 全民阅读:从理论到实践的反思
全民阅读,顾名思义,是指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让全民都尽可能地参与到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中来,形成热爱阅读、专注阅读、重视阅读的良好社会风气和社会氛围。早在2000年前后,学术界就有了关于“全民阅读”概念的相关讨论。2004年前后全民阅读活动正式开展,使全民阅读开始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近些年,随着党和政府对推广全民阅读......
-
〓 《洛阳伽蓝记》的都市书写
六朝时期,地志写作空前繁盛。与史书地理志崇尚实用不同,此时期的地志更加注重自然山水的描写和人文轶事的记述,具有地理与文学相互渗透融会的特点,北朝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以下简称《伽蓝记》)堪称代表。《伽蓝记》虽以记为名,却以京都大赋及骈散结合等方式书写园林建筑之美和都市风情故事。同时,在记载伽蓝时参用志怪笔法,并于都市......
-
〓 说唱文艺文献整理的几个问题
说唱文艺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间记忆和民族心理。百年来说唱文艺文献整理和资料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但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就整理思想而言,应该追求说唱文艺文献整理的独立性、整体性和平衡性。应该说,说唱研究从昔日的开创到今天的深化,纵向来看的话,研究成果不可谓不显著,研究进展不可谓不迅猛。但我们也应......
-
〓 现代公民道德如何可能——评《文史哲》公德私德问题的思想论战
公民道德水平是反映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然而,近年来各种频发的恶性事件,如食品安全、医疗安全、豆腐渣工程等,无不暴露着当前中国的道德危机,以至有人发出了“互害型”社会的警告。这意味着现代公民道德建设已成为当前中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文史哲》主编王学典教授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现实感的理论问题”,为此组织了......
-
〓 现实生活为中华诗词注入新活力
创新,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使命。百年新诗,没有创新,就没有新诗。胡适当年倡导“新诗革命”,就是认为旧体格律诗僵化、陈旧,他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指出:“今之学者,胸中记得几个文学的套语,便称诗人。其所为诗文处处是陈言滥调。”但“新诗革命”只看到格律诗守旧的问题,没看到中华诗词里也包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审美基因。当然,......
-
〓 让敦煌文化更具鲜活生命力
敦煌自古以来就是南来北往的国使、商贾汇聚,多民族文化融合,多元文明碰撞与交融之地,在这样的人文地理环境中,形成了“历史底蕴雄浑厚重,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艺术形象美轮美奂”的敦煌文化。敦煌文化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也体现出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
-
〓 丝绸之路与文明互鉴
丝绸之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途。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世界文明体系如同百花齐放一般,独立却又包容,共生共存,一同构成了灿烂绚丽的人类文明;而各种文明之间并非完全对立......
-
〓 浩瀚星空下的凝思——谈谈中华文化基因的层累与共现
仰望星空,是我们人类个体自幼至长都有的一种习惯:透过缀满天际的璀璨群星,仿佛可以洞悉那支配宇宙人生的奥秘。今天谈论中华文化基因问题,同仰望星空之间似乎存在某种相通处,目的同样是着眼于把握中华文化的过去和未来。中华文化基因关涉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特性或民族群体共同记忆等多方面。这个问题诚然由于涉及史前时代、原始时代和多民族......
-
〓 寿苏: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编者按】故宫博物院正在举办的“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从多个角度介绍展示苏轼这位文化名人在历史上的风采。苏轼在生前身后受到广泛推崇,尤其是在历代文人墨客心目中地位极高,由此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寿苏”,即纪念苏轼诞辰。这种活动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本文就从一件文物入手,抹去历史的尘埃,将这段往事重......
-
〓 《史记》古写本学术价值谫说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们考察先秦秦汉历史的重要依据。从传本面貌看,现存的《史记》主要以刻本为主,北宋以前的古写本存世有限,目前调查所知大概有二十多件,其中汉简写本一件、敦煌写本五件、日本古写本十余件,另有古代日本学者注解《史记》的传抄本数件。此外,......
-
〓 曹植乐府的“乖调”问题
曹植才华出众,誉满文坛,以其非凡的创作实绩赢得了文人的广泛称扬。曹植研究中至今仍被学界所关注,却又存在较大分歧的问题之一,是其乐府诗“乖调”。本文拟从曹植的音乐素养入手,尝试探讨其乐府诗“乖调”的本质内涵和价值。曹植的音乐修养,是科学认识其乐府诗“乖调”的重要前提。学者们或以史籍所录曹植乐府诗入乐者不多、乐府诗有“乖调......
-
〓 从对付病毒到重视生态安全——人类与流行病斗争的历史启示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球,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灾难和经济损失,也使人困惑、焦虑乃至恐惧。这是一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斗争,阻断病毒传播、控制疫情波及范围是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人类与流行病长期斗争的历史启示我们,在思考疫情防控问题时,除了对付病毒还应超越病毒,探讨其背后存在的人与动物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除了隔离病人还应治......
-
〓 汉唐诗文中的琴瑟寓意
编者按诗歌、音乐和舞蹈,在发生之初即密切相关。当舞蹈独立后,诗乐仍长期默契配合,除《诗经》、乐府及词、曲等诗乐结合的典范之外,音乐与文学的其他方面同样也结缘颇深。本期的三篇文章,从不同视角切入,对音乐与乐府歌诗及文学的相互渗透做了独到的个案探讨。《汉唐诗文中的琴瑟寓意》通过对汉唐典籍的梳理,发现琴瑟除喻婚姻外,尚有多种......
-
〓 宋词中的芍药
宋代文人钟爱以芍药入词,字里行间吟咏着芍药的万种风情,展示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芍药与情的联系最早可追溯至《诗经》,“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诗经·郑风·溱洧》),借芍药表达惜别之情。魏晋南北朝至唐代,文人侧重于在诗词中展现芍药的形、神、色,如“光譬朝日,色艳芙蕖”(辛箫《芍药花颂》)。这一时期的芍药诗词数量......
-
〓 传记视阈下的汉末魏晋南北朝乡贤与乡村治理
乡贤,指那些长期居住在乡村、不应察举与征辟或者在出仕以前或辞官以后不担任朝廷官职且以道德文章为乡人所推崇敬重者。汉末魏晋南北朝,王朝更迭频繁,国家政权的权力往往无法抵达社会的末端——乡村,造成乡村治理的缺失。在此种情况下,乡贤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乡村道德伦理的恢复和建设方面,体现得尤为显著。汉末......
-
〓 文论之苑:培育良好的诗词文化生态
诗性思维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诗词文化生态命题的提出,是在考察中华诗词的生长、发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细细思之,我们发现中华诗词与中华民族相生相伴,一路同行。它融进民族文化的滚烫血液,直接影响了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形成。这就需要从根子上,也就是中华语言文字的原点来认识诗性思维、认识中华诗词。如果把“诗人”的标准放宽一些,......
-
〓 以形达意 同气连枝——融入传统水墨语言的现代汉字设计
传统水墨与中国汉字同气连枝。在现代汉字设计中,提炼和运用水墨艺术的独特文化养料,成为一种重要的灵感来源。传统水墨与中国汉字都以形达意。汉字“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传统水墨蕴含“计白当黑”等技法,其偶然性和流动性特质成为图画的重要媒介。传统水墨与汉字都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性和视觉传达的审美性,两者都以流......
-
〓 浅谈《诗论》与孔子删诗
笔者的学术研究,是从《孔子诗论》开始的。廖名春先生曾指出简文并非全部是孔子论诗,故改称《诗论》。而经过简序重排,所谓颂、雅、风的顺序说明显然站不住脚。《诗论》的出版,并没有解决大家关心的子夏传《毛诗》、诗序等问题。不过笔者曾经据《诗经》等,指出《关雎》《鹿鸣》《文王》《清庙》这风、小雅、大雅、颂的首诗,被称为鲁诗之......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