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济全球化与明清以来中国经济重心的东移
由于气候、地理、政治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数千年来中国一直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夏商以后,位于黄河流域的关中平原和华北地区是全国的政治和经济重心;唐以后,由于战乱等原因,经济重心发生了南移。明清时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次第展开,中国经济的重心又一次发生移动,即由内陆向沿海的东向转移。明清时期的这次经济重心转移,......
-
〓 天人相分与相合:解读柳宗元思想的一个视角
如果按照传统天人关系的区分的话,柳宗元属于“天人相分”阵营的思想家,但其“相分”却有不彻底性。概而言之,其天人关系论是批判天人感应之“相分”与强调人与自然交融之“相合”的统一,而这也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本身的复杂性。“天人不相预”:天人相分与对感应论的批判 经过汉儒的神学化改造之后,儒学中天人感应的观念愈发......
-
〓 易代之际的桃源图与题图诗
晋宋之交的陶渊明用《桃花源记并诗》描绘了一个自在平等的理想世界,构筑了后世无数士人的精神原乡。桃花源这一题材也随之陆续延展到了绘画、书法、戏曲、小说等不同文艺类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桃源景观。与戏曲等相对晚出且娱乐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相比,桃源图的绘制显然历史更为悠久且更能体现士人情志。据笔者统计,传世桃源图逾200幅......
-
〓 人生短促,何以长存——《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象及深层意蕴
《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南朝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在跨越千年历史长河、经受风霜岁月洗礼后,沉淀为横纵古今、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正如钟嵘在《诗品》中发出感慨,“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刘勰也在《文心雕龙》中击节称赞,“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胡应麟更是在《诗薮》......
-
〓 六论“新子学”
自《四论“新子学”》开始,“新子学”的探讨便着重于《汉书·艺文志》中经子关系等问题,以期恢复子学在先秦时的浑融整体之态,同时希望辨析儒家与经学的关系,重现先秦时期各家平等并存的原初面貌。为达成这一目的,“新子学”将再从孔老关系问题延伸到儒道互补,希望通过整体地观照诸子学发展史及中国文化发展史来表述自己的诉求,认为唯......
-
〓 文学经典如何与网络空间产生“化学反应”
——以《西游记》的网络改编为例 当前网络文艺发展势头强劲,呈现活力充沛、成果丰硕、影响巨大等特点。除原创网络文艺,文学经典的网络再生产也蔚为壮观,其中就包括《西游记》的网络改编。作为较早进入网络文艺领域改编的经典IP,在各大网络文学门户网站、视频平台均有《西游记》改编作品,改编类型也颇为齐全。从2000年开始,相关......
-
〓 中国古代文章学中的“文势”
在中国古代文章学中,“文势”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术语,它凸显了中国文章学的本土化特色,而很难用西方文学理论的概念来比附或阐发。弄清“文势”之说的来龙去脉,有助于理解古人的文章批评视角,从而深入认识中国文章学。以“势”论文的缘起 魏晋时代的文论著作如曹丕的《典论·论文》、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陆机的《文赋》等,都没有对......
-
〓 秦汉字书《苍颉篇》的流传及其变化
先秦秦汉时期的字书,主要不是后世一般认为的字典,其荦荦大者,实为启蒙教材。这类蒙学类字书,最早或可追溯到周代的《史籀篇》。只是由于时代久远且散佚亡失,而《说文解字》中残存的篇中籀文则多为单字,我们已难以考究其具体内容。 秦汉时期蒙学类字书非常流行,或属自创新篇,或为增订旧籍,共有十数种之多。《汉书·艺文志》记载了......
-
〓 简牍再现秦至西汉早期的律典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笔谈】 作为秦汉统一帝国运行的重要制度支撑,律令典章高度发达。刘邦军至咸阳,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书·刑法志》叙武帝时律令繁富时说:“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不过,如《隋书·经籍志》所称“《汉律》久亡”,后人只能通过史书中的引述窥其点滴。敦煌汉简、居延汉简......
-
〓 并非“塞责抄誊”:《四书大全》取材撰述新论
《四书大全》一直被主流学界诟病为抄袭旧作、敷衍塞责的誊抄之作。然如细致比较《大全》与其所本之书取材之异同,则可见出此一看法实未见中肯。如将《大全》与宋元四书类著述对朱子再传饶鲁(号双峰)的引用来看,则可改变对《大全》的固有认识。饶双峰《四书》论述虽以“多不同于朱子”而著称,然被《大全》引用多达570条。透过宋元诸家......
-
〓 图式:四书学研究的“新面相”
图式诠释的理论特色 古人治学,“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图”为学问之必备,与“书”共同发挥应有之作用。“画图以形其妙,析段以显其义”,用图说话可以成为一种特色鲜明的诠释方法和途径。历史地看,“图”的运用不仅非常广泛,而且形态多样,图像、图式、图表、图谱等均为其类,更宽泛去看,诸如箴铭、石刻、绘画、......
-
〓 清代《大学》诠释的学术特质
缘于“其(王阳明)与朱子抵牾处,总在《大学》一书”,故《大学》遂成为“宋明六百年理学家发论依据之中心”以及“理学发展的风向标与晴雨表。”这就将《大学》在理学史当中的肯綮地位提解出来。而在宋、元、明、清理学发展的四个时期,清代无疑是《大学》诠释史上大师云集,著述宏富,学派林立,新见纷呈,成就斐然的一代。其学术特质主要......
-
〓 水稻与中国历史地理
【光明学术笔谈】 从历史来看,稻米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历史的走向、人口的增长和文化的认同等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使长久以来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的认知受到了挑战。其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更多的四五千年到上万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
-
〓 内圣外王的本来含义
今人谈论儒学,往往喜用“内圣外王”一语,认为儒学即内圣外王之学。但需要说明的是,“内圣外王”出于《庄子·天下》篇,本是一个道家术语,其内涵和语义主要反映的是道家思想。这样,内圣外王如何由一个道家术语转变为儒家用语? 期间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语义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便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对内圣......
-
〓 从广度开发到深度开发——中国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编者按 农业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人民安居乐业,事关全球经贸发展与气候变化等。从历史的角度看,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中国历史的脉络特点、中华文化的认同传承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应当予以重视和深入研究。本刊特邀请历史地理和农业考古等领域的四位专家,分别从驯化与农业起源、水稻与中国历史地理、干旱区传统......
-
〓 从《潞河督运图》看古代漕运盛况
《潞河督运图》绘制于清朝乾隆年间,为绢本设色,高41.5厘米、长680厘米,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馆研究员王永谦在《清代乾隆中、晚期的潞河漕运——〈潞河督运图卷〉初步研究》一文中说:该图“主要反映了清乾隆时期潞河督运盛况,同时也反映出通州潞河沿岸商业繁荣景象”。冯应榴策划《潞河督运图》说到《潞河督运图》,首先要介绍......
-
〓 开山过海非常业——隐元禅师与中日文化交流
一2015年5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中日友好交流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我在福建省工作时,就知道17世纪中国名僧隐元大师东渡日本的故事。在日本期间,隐元大师不仅传播了佛学经义,还带去了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对日本江户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高度概括了黄檗文化的具体内涵,着重评价了隐元禅师在......
-
〓 司马迁与修昔底德:两种历史理性的范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对中西史学比较的兴趣一直未有中断,有不少学者发表了真知灼见。而西方学者也日益关注这两种史学传统的异同。1996年,晚年的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先生在撰文比较中国史学和西方史学时指出,中国史学中的一些主要概念是能够与西方的某些历史思维产生共鸣的。其后不久,美国俄勒冈大学的两......
-
〓 月落乌啼是何时?——张继《枫桥夜泊》理惑
张继《枫桥夜泊》家喻户晓,今通行本皆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及普及读物中,皆与此同。虽读者对此诗交口称好,然而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却鲜有人作深入思考。如:一、“月落”无定时,如何利用周围的物色给它以准确的时间定位?二、苏州河畔本无枫树,诗人何来“江枫”之......
-
〓 过好语言生活 享受幸福晚年
编者按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华传统节日“重阳节”,也是“中国老年节”。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数量多、速度快、差异大、任务重的形势和特点,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明确了积极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步骤。老年人语言生活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身心健康,是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的基础性条件,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 老龄化,在当......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