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孙正容:被遗忘的历史学家
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史学家是最富充实光辉的群体之一。他们以自己的学识与人格,推进史学创新,践行史学精神。这其中,有一类史学家的经历颇为特殊。他们既授课于中学,又传道于大学。在栖身中学与大学之间,一方面孜孜于普及历史知识,一方面又致力于史学研究,在历史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津梁作用。史学家孙正容先生就是其中的......
-
〓 朱永新:让阅读奔涌,形塑中国价值社会
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倡导全民阅读的重要人士很多,但最早将全民阅读问题放在国家进步发展和核心价值体系凝聚的宏阔视阈中、同时清晰表述全民阅读重要性的,朱永新可能是第一人。■曾经有这样一句评语向朱永新致敬:“他一直站立在中国阅读推广的精神之巅。”而阅读推广之难,在于其本身是一个复杂多元的......
-
〓 走近文艺家·张殿英:民乐就是要留住民族的群体记忆
81岁的他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民族管弦乐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引导者,创作了民族交响诗《岳飞》、二胡协奏曲《母亲》、琵琶协奏曲《民族》等脍炙人口的民族音乐佳作,并为《南京长江大桥》《大庆新貌》《坦赞铁路》等多部影视作品配乐。受疫情影响,我采访张殿英的时间一改再改。后来,我提议采用电话采访的方式。可张殿英却建议采用微信:......
-
〓 吴文藻与民国时期“民族问题”论战
吴文藻 1 “社会学中国化”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燕京大学的吴文藻提出来的。那时,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与冰心结为连理,想在建立中国的社会学方面做出一番事业。当时中国的民族学、社会学全盘西化,“始而由外人用外国文字介绍,例证多用外国材料;继而由国人用外国文字讲述,且多讲外国材料者”,“民族......
-
〓 隐者马浮
马一浮先生原名马浮,浙江绍兴人,1883—1967,生于成都,卒于杭州。梁漱冥誉其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先生论诗“第一要胸襟大,第二要魄力厚,第三要格律细,第四要神韵高”谓“四者备,乃足名诗”最感其第一要胸襟大点的痛快。先生喜陶公,陶公作诗直抒胸意,大含细入,元气磅礴,真堪大胸襟。得陶诗之旨即可明先生之境。十一岁时,......
-
〓 走近文艺家·尹学芸:只有默默耕耘,作品才能熠熠发光
与其说她“大器晚成”,不如说“是金子早晚会发光”。默默耕耘数十载,直到2014年,她的作品《士别十年》等逐渐在文坛大放异彩,继而迎来了佳作井喷期。2018年凭借中篇小说《李海叔叔》获得鲁迅文学奖之后,她的新作《青霉素》等仍在不断为文坛带来惊喜。有人说她的成功让基层创作者看到了光。近日,作家莫言在其公众号上更新了一篇题为......
-
〓 河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王长华委员:高校经费使用还要进一步简政放权
2015年的《依法科学监管高校专项经费的建议》,2016年的《在高校科研经费中体现劳动价值的建议》,2017年的《对地方高校经费使用和预算管理进一步简政放权的建议》——连续3年,河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王长华委员都将目光聚焦于高校经费使用。“年年提案虽相似,岁岁感受大不同。”作为中国诗经学会会长,王长华委员用自己最擅长的方......
-
〓 朱学士遗风
道光年间登上政治舞台的朱熹后人朱凤标,历任三朝,官至大学士,他一生清正廉洁,且主张抗英,有崇高民族气节。其子孙后代或为官或治学,皆为栋梁之材。勤政报国,厚德传家,萧山朱氏家风代代相传。一 绍兴府萧山县城东郊坛里金村(曾名城郊村,现杭州市萧山区新塘街道朱家坛村),萧绍运河的支流穿村而过,河不宽,水却深,航船直接拐进......
-
〓 宇文所安:激活中国传统的“异乡人”
宇文所安 宇文所安1972年毕业于有新批评(后期)大本营之称的耶鲁,获东亚语言和文学博士学位。当时的新批评学派虽已严重式微,但它的流风余韵还是影响了在偶遇一本英译中国诗集《白驹》后即“迅速决定与其发生恋爱”的宇文所安。他对诗歌的天才感悟力,对纷繁历史表象下内在结构的洞察力,配备上新批评细读文本的理论武装,使他敢于......
-
〓 张晓凌:青藏高原上“幸运”的考古之花
【手铲释天书】 走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下简称“双古所”)副研究员张晓凌的办公室,记者就被桌上摆着的一幅画吸引。乍一看以为是太湖石水墨画,细看才发现其实是一块形状奇特石头的三个侧面素描。画面底部是一行漂亮的钢笔字:“尼阿底的万年前石叶为高原腹地迄今最早的人类活动记录……”张晓凌说,这幅画是去年......
-
〓 从书法到佛法——恩师雷珍民先生与赵朴老的不解之缘
一恩师雷珍民先生和赵朴老的相识可谓是不可思议。1982年4月13日,赵朴老陪日本日莲宗友好访华团来西安参加鸠摩罗什塑像安奉仪式,下榻西安人民大厦,在大厦东楼见到榜书题额“凤凰厅”三字,驻足叹曰:此三字哪位老先生所作? 字写得规矩,很有功力,能守得住传统,不易也。得知书者乃三十来岁的年轻人时,欣然欲见。这位年轻人,就是我......
-
〓 士不可不弘毅——专访何兹全
一对幸福老伉俪 “一对幸福老伉俪”——与夫人郭良玉在红楼前(郭红松摄)“老头,电话,光明日报的。”电话那头传来何兹全先生夫人郭良玉的声音,铿锵有力,爽朗圆润,从中分明能感觉到,两位年过九旬的老人生活得那么健康、滋润,那么祥和、幸福。初夏的一天,我如约来到北京师范大学那片低矮的红楼区。走进书房,正在伏案看稿的何先生轻轻松......
-
〓 “大历十才子”如何避暑
“小暑大暑,非蒸即煮。”对于今天的我们,度过炎热的盛夏不成问题。可是穿越到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都城长安,盛夏的日子不好过。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研究表明:我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四个温暖期,其中,唐代就是最热的时期。那时的长安,夏季异常炎热。杜甫写过“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
-
〓 走近文艺家·刘月宁:艺术家应该关心社会、关心国家
她曾是中国最年轻的扬琴教授,国际扬琴赛事中第一位中国评委,她以扬琴为媒持续推动中国民乐传承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以艺术为依托助力青少年美育和社会公益。她的终极理想是做学者型的演奏家、教育家,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热心公益的社会活动家。她说,对人民、国家和世界心怀大爱,这应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8月14日上午10点,2021年第......
-
〓 曹雪芹的胖瘦问题:红学微读系列(其一)
吃鸡蛋,到底该不该惦念着下这个蛋的那只老母鸡的模样?一般的鸡蛋也就算了,不值当,麻烦且无聊。但如果鸡蛋特别特别的好,好到国人持续围观、不停点赞,那就有一点必要了!曹雪芹彩塑像,据说由曹雪芹的弟子关德荣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制作。“莫言来了!”2013年的8月,北京顺义新国展,置身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会场。人多,也不......
-
〓 读史为文廿余载——陈支平教授访谈录
采访时间:2005年5月17日采访地点:厦门大学采访记录及文字整理:张先清,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研究所。(发表前陈支平教授对全文进行了审阅)编者手记:我们刚出版的《新生代历史学者访谈录》汇集了18 位学者的高论,这些学者大都是天津、北京、南京、上海、武汉的大学教授。实际上,我们也一直广泛关注全国各地的中青年史学家,陈......
-
〓 田建文:选定了就一直爱
“其实,我这辈子走得挺平坦。”采访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田建文,他的第一句话就令记者意外。且不说名校毕业后自愿扎根基层30多年,也不说三次放弃留在大城市的机会,仅仅那三次开颅手术,就已是常人不能经历之苦痛,怎么还说是“平坦”的?眼前的田建文,肤色黝黑,相貌朴实,右侧身体有些偏瘫。如果不是事先了解,很难把他和全国知名的考......
-
〓 不曾远离的北平——父亲侯仁之的留英生活片断(上)
投师要投名师1940年5月,父亲侯仁之在他的硕士论文《续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山东之部》的序言中的第一句话是:“民国二十三年秋,余以选择大学本科论文题目,就教于洪煨莲师。质以兴趣之所在,冒然以地理对。”这是在1934年秋,他还是一名燕京大学历史系三年级的本科学生,当洪业师(洪业号煨莲,取Wil-liam的谐音)问及学......
-
〓 讴歌战火中的人性之光——访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怀中
【光明访名家·对话“90后”】 90岁的徐怀中又有新作发表了。刚刚出版的《人民文学》第7期,刊出了他的短篇小说《万里长城万里长》。一首有关长城的曲调,唤醒了沉睡近20年的“小号兵”。看似匪夷所思的巧合,却道出了老首长早已刻进生命和灵魂的浓郁乡情。小说依旧豁达、轻快、昂扬,底蕴深厚。此前,徐怀中凭借《牵风记》,获......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抗战时期华罗庚的数学巨著《堆垒素数论》,原稿曾送中央研究院,无人能审,连原稿也被弄丢。后送教育部,交由何鲁主审。时值盛夏,何鲁躲在重庆一幢小楼上挥汗审勘,不时击案叫绝:“此天才也!”何鲁以部聘教授之声誉,力主授华罗庚数学奖。 ◎陈垣写《旧五代史辑本发覆》一书时,搜集资料,例证极多,稿本有三尺多厚,但他删......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