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1永远的怀念(二)
王绶琯(1923-2021) 2021年1月2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天文学家、原北京天文台台长王绶琯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王绶琯,1923年1月15日出生于福建福州。1943年毕业于马尾海军学校,1945年赴英国留学,后受聘为伦敦大学天文台助理天文学家;1953年回国,先后就职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
-
〓 王元化:文化先知 启蒙睿哲
1今年是王元化先生诞辰百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早就念着写一点纪怀先生的文字,却迟迟未能下笔。先生的慈颜善目,总在眼前流盼,一俟用思,却又犯了踌躇。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先生的学问广袤渊深,文章宏博犀利,从《文心雕龙》的文论讲疏,到黑格尔的哲学研究;从“五四”精神的历史梳理,到对于进化论思潮下种种......
-
〓 蒋子龙:刚了一辈子
七八年前我在天津读书时,参加地方作协组织的青年作家培训和作品研讨会,蒋子龙先生都是亲临讲话。我拿个记录本请他给我签名,他写下“祝你快乐”四字,署了大名、年月,还留了电话、邮箱。后来听说他给人签名,一般都写“祝你快乐”。我的第一感觉是他是为了应付,但更相信这句常用的祝福语出于他的本意,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并不希望别人快......
-
〓 胡适日记的特色
我看胡适日记,有历史了。最早看的是台湾远流版的,不叫《胡适日记》,叫《胡适的日记》。1997年写《徐志摩传》,在外文书店订购了远流版的《胡适的日记》,一时到不了,便从山西大学图书馆借了一套,影印的,十八册。等我看完,外文书店的货还没有到,就退掉了。过后我就知道自己做了蠢事,该买下的,记得是三千六百元,还是小气了。现在两......
-
〓 中国文化的一泓清溪——记叶嘉莹老师
1971年夏天,我在哈佛学习。我那时在做从晚明到民初的研究,经常去哈佛燕京图书馆找各种各样的善本。古籍善本书收藏在独立的一间屋里,不过那时候没有特别严格的登记制度,借阅很方便,跟裘开明老先生说一声就行。裘老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燕京图书馆做馆长,也是首任馆长。他是一位很温厚的老先生,觉得有人肯用这些书,就是功德一件了......
-
〓 座谈·傅璇琮:古典文学研究及其方法问题
王运熙:今天,傅璇琮先生应邀来和我们举行座谈,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傅先生对唐代文学有很深的造诣,他的《唐代诗人丛考》、《李德裕年谱》,都是很有份量的著作。现在,傅先生正和其他同志合作搞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的笺证,已接近完成,对今后研究唐代诗人将有很大帮助。今天的中心议题,是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方法。傅先生在去年《文......
-
〓 心游天地外 意在有无间——悼念张世英先生
9月10日传来消息,张世英先生在上午去世了。我大为震惊。张先生身体这么好,怎么会突然去世?张先生今年正好百岁,照过去的观念,当然是长寿了。但是在我们的心目中,张先生现在去世,还是太早了,令我们无限悲痛!前年(2018年)12月18日,《张世英书法集》出版,我们在燕南园56号院举行新书沙龙。张先生在会上讲话,讲得那么好,......
-
〓 汤一介:真诚做人做学问
汤一介 孙德利摄 儒雅平和,内敛沉静,无论在几百人的课堂上,还是几十人的座谈中,只要汤一介先生在,他身上流淌出的这种气息,总是让人宁静下来,奇异地陷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美之中,并为自己是一位中国人而骄傲。 这位在当代丰富着中国人精神的指引者,却因病在北京离世,享年88岁。10日清晨,得知消息的人们纷纷赶到北......
-
〓 品智生活:清正廉明好家风
读史受益,几则革命先辈清正廉明的家风故事,犹如一缕缕清风正气,令人心旷神怡。 刘少奇的教诲语。刘维孔——刘少奇的侄孙女,全国刚一解放,她就从湖南乡下转学到北京,一直在叔祖父身边读书。1957年秋,刘维孔高考落榜。当时,一心想上大学的刘维孔,打起了找叔祖父“想办法”的主意。可她转念又想:“爷爷一向遵规守矩,......
-
〓 一代才豪袁枚
袁枚撰随园三十六种三十五卷袁枚作行书四言联袁枚作花卉 著名的清诗研究专家严迪昌先生在《清诗史》中提出“袁枚现象”一词,认为袁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诗人,在整个清代所有大家、名家诗人中找不出第二个。袁枚为什么会成为一种文学现象?回答这一问题,我们不得不从袁枚本人的个性特征出发来加以解析。关于袁枚的个性,严迪昌先生......
-
〓 王力《谈标点格式》与孙氏兄弟
1939年7月30日,《今日评论》2卷6期发表了王力先生的文章《谈标点格式》。 实际上王先生《谈标点格式》一文的标题若编排为“论标点 格式”或更恰当,因该文除谈标点符号的误用以外,还有汉语文章所引英文首字母是否需要大写和汉语文章横排还是竖排等“格式”上的问题。其中标点符号误用部分主要讲了句号应用点不用圈,避免顶格......
-
〓 “卫三畏廉士甫”与《汉英韵府》
近年来,美国汉学家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的名字,在中国学术界,至少是在研究中美关系的学术界,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道了。他的巨著《中国总论》(The Middle Kingdom)已有中译本(陈俱译,陈绛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由其子卫斐列(Frederick......
-
〓 沈括到底有没有给苏轼“告黑状”?——一条“附注”留下的千年公案
那是一个中华文化绚烂至极的朝代。史学大师陈寅恪有句断语被反复征引:“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里的“文化”,应不仅仅限于文学艺术、史学道学。中华古代科技成就,也同样“造极于赵宋”。相比唐朝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平庸,宋朝甚至可以说是奇峰突起,高高兀立。明清学人更是远远不能望其项背。李约瑟说:“每当人......
-
〓 松风传韵:陈衡恪与李叔同的交往
陈衡恪自画像“道人姓陈名衡恪,字师曾,义宁陈伯严先生长子也。风雅多能,工诗词,善书画篆刻。中年以后,技益进,名满都下。执政教育部十年,不为俗习所溺。人以是多。之子封可,亦善画,能篆刻。”这是李叔同出家之后,为陈衡恪撰写的一篇简洁的传记,名为《朽道人传》。弘一法师为朽道人撰写小传,饶有趣味。陈衡恪在日本留学时期,除了鲁迅......
-
〓 怀念“龙学”名家汝南王更生教授
【作者简介】朱文民(1948—),男,山东莒县人,山东省历史学会理事,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理事,山东莒县刘勰《文心雕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已出版专著有《刘勰传》、《山东省志·诸子名家志》系列丛书之一《刘勰志》,发表论文数十篇。一、前言著名的“文心雕龙学”[①]家王更生先生,于2010年7月29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一消息......
-
〓 梁启超的全文明视野与世界眼光
初读梁启超,我们的用意很功利,就是看他如何批评中国的国民性,所以我们首先拜读《新民说》。此前我们多是根据鲁迅“国民性批判”的论调,来推测梁启超的观点和态度。《新民说》的思想和气质,大异于鲁迅。梁任公的论说,远非义愤之词,而是从历史文化、地理风水、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方面,体认中国国民性格的特征,并进而思考,需要通过怎样......
-
〓 苏轼的白发
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对诗人苏轼是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他在杭州通判任上,37岁。(据王宗稷《苏轼年谱》)诗人发现头上白发突然多起来。对这种人生历程上的生理现象,措手不及,很不适应,反应激烈。在《吉祥寺赏牡丹》诗中说:“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本文中苏诗写作时间,均......
-
〓 人民学者钟敬文
钟敬文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奠基者与长久的领军人,他的名字与中国民俗学密不可分。钟先生离开我们近20年了,但他毕生为人民文化事业奉献心力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奋力前行。钟先生是一位思想进步、具有民族情怀的爱国者,走过20世纪百年风雨历程,他的人生伴随着中国人追求民族解放、为建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他是“历史之舟的搭客......
-
〓 追思:著名出版家、学者傅璇琮逝世 “缺少他的当代学术史是不完整的”
傅璇琮 资料照片中华书局原总编辑、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傅璇琮1月23日在京去世,享年83岁。傅璇琮一生致力于古籍整理出版事业,在古代文史研究领域著述宏富,被学界认为是近30年唐代文史研究领域最有成就的学者。傅璇琮1933年11月出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1952年10月转入北京大学......
-
〓 花台才子——柳永
一座萎靡华丽的城池,一位放荡不羁的词人,一段段纠葛不清的情史,一首首婉约感伤的词曲:柳永,这个备受争议的花台才子,一直昂首走着自己的路。柳永,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卿,因家族内排行第七,俗称柳七。这位词史上璀璨的明星,一出生便大方流光溢彩,以他独特的方式向世人宣告他一生的传奇:据传,三变出生之时,柳家祖上的......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