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翰墨往事:“铁汉”李铁夫
李铁夫画作 李铁夫(1869-1952),广东鹤山人,他是我国早期留学西方的美术家,又是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先驱,素有“铁汉”之称。 他原名玉田,号昭龙,家境贫寒,在族叔的资助下于1885年留学加拿大,学习美术达9个年头。1907年李铁夫到纽约追随孙中山进行革命。他热恋一位名叫秋萍的华侨少女,而秋萍......
-
〓 顾立雅与中国学人的交往
顾立雅顾立雅(Herrlee Glessner Creel,1905—1994)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他去世后,其弟子芮效卫(David T.Roy)在讣文中这样评价老师的一生:“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他是早期中国文明研究的大师,美国汉学界公认的元老。他将芝加哥大学建设成为东亚研究的重镇。他在早期中......
-
〓 骆芃芃:镌刻印章国礼的“文化大使”
她推动“中国篆刻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的作品成为国礼,将中国传统文化带上了世界舞台。她就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 印章千载驭文化,国礼方寸传友情。近日国家领导人出访时,用寿山石镌刻的中文印章多次成为国礼。印章为什么能成为国礼?记者专访了几方国礼印章的篆刻者、中国艺术研究......
-
〓 陈力:任继愈先生琐忆
任继愈 2016年4月15日是任继愈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国家图书馆将于当日在北京举办任继愈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国家图书馆并于今年初发起征集参会论文或纪念性文章,在此我们刊发其中的两篇,以表对作为文化巨匠、学术宗师的任继愈先生的深切缅怀之情。任先生是国家图书馆的馆长,但馆里的同事们很少称任馆长,大......
-
〓 在湖湘大地上探索古代中国——张春龙与里耶秦简发掘
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他的家乡湘西是一个清奇秀美、民风淳朴的地方,富有一种神秘的魅力。 2002年6月3日,正是在这里——湘西龙山县酉水畔,里耶古城遗址一号井现场负责人邹波平发现一块木片上有奇怪的墨迹。由此,里耶秦简发掘和研究拉开了序幕,有人称之为“21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春......
-
〓 一位为唐诗而生的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七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英文名斯蒂芬•欧文(StephenOwen)1946年生于美国南方小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1959年移居北方大城市巴尔的摩。宇文所安从小就对诗歌感兴趣,在巴尔的摩市立图书馆,他第一次接触到中国诗歌,从此对中国诗歌尤其是唐诗产生了终生兴趣。1968年获耶鲁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学专业学士学位。1972年......
-
〓 顾颉刚的乌龙
司马迁的生年,《史记》的《索隐》和《正义》提供了两个版本。《史记·太史公自序》在“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下,司马贞《索隐》引《博物志》:“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元封)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元封三年,即公元前108年,按此推算,司马迁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即公元前135年。而在“五年而当太初元年”下,......
-
〓 中国考古报告编写标准的创立者 西藏佛教考古的第一人—宿白的特别之处
宿白近照 李韵摄 “我这些东西也没什么特别的嘛。”每当问及学术成就,宿白总是摆摆手。 北京蓝旗营,普通的住宅,不大的房间,老式沙发,木头桌子,一切就像宿白的口头禅那样——“没什么特别的”。只有满屋的考古书籍、考古报告提醒着记者,眼前这位面容慈祥的老人,正是中国考古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宿白。 虽然之前有......
-
〓 大家·苏秉琦:告别一烛独照,看见满天星斗
苏秉琦先生是我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的导师。1968年我分配到辽宁工作后,仍然经常得到先生的指导,特别是随着辽宁西部山区东山嘴、牛河梁等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向先生请益机会更多。1996年底还有幸陪先生到深圳写作《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在与苏先生的长期接触中,对他一生不平凡的学术经历和从考古实践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思想不......
-
〓 不折不从 亦慈亦让——记沈从文最后的岁月
电影想象 一九八四年十月,凌子风执导的电影《边城》摄制完成。影片开始的镜头,是沈从文在书桌前,这是一九八三年八月在沈从文家里拍摄的。后来凌子风获第五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影片在第九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获评委会荣誉奖。 很难说沈从文会完全满意这部影片,他直到去世也没有看过,张兆和说:“剧本结尾他不同意,说不是他......
-
〓 座谈·傅璇琮:古典文学研究及其方法问题
王运熙:今天,傅璇琮先生应邀来和我们举行座谈,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傅先生对唐代文学有很深的造诣,他的《唐代诗人丛考》、《李德裕年谱》,都是很有份量的著作。现在,傅先生正和其他同志合作搞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的笺证,已接近完成,对今后研究唐代诗人将有很大帮助。今天的中心议题,是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方法。傅先生在去年《文......
-
〓 陈望道: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先驱
著名学者、教育家、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是现代进步思潮的先驱者和语文现代化的倡行者。130年前(1891年),陈望道出生于民族危难之际,自幼立志,为救国救民、振兴民族而奋斗终生。自戊戌变法时代开始,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救国必须启智,启智必须兴教,语言文字是教育的基础。自切音字运动以来,几代知识分子接续努力,为中国......
-
〓 沈括到底有没有给苏轼“告黑状”?——一条“附注”留下的千年公案
那是一个中华文化绚烂至极的朝代。史学大师陈寅恪有句断语被反复征引:“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里的“文化”,应不仅仅限于文学艺术、史学道学。中华古代科技成就,也同样“造极于赵宋”。相比唐朝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平庸,宋朝甚至可以说是奇峰突起,高高兀立。明清学人更是远远不能望其项背。李约瑟说:“每当人......
-
〓 老子生死时间略考
【作者简介】李健,北京元学文化院院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道商委员会讲师。老子的具体生死时间问题,至今似乎还是一个谜。尤其是道教对老子赋予了神话色彩,造成老子给人的感觉是来无影去无踪,于是有的人甚至质疑老子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对于老子的具体生死时间,笔者掌握了一点文献,现简述如下。一、老子生于公元......
-
〓 新发现国博藏沈从文物证钩沉
【业界新视角】 “用荒废已久的笔来讴歌赞美新的时代” “充满爱去对待人民和土地” “我已尽了我能爱这个国家的一切力量” ——沈从文 在纪念沈从文诞辰12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研究者重新梳理了沈从文1949年8月—1978年3月在国博工作30年间的资料,新发现相关物证200件,包括《1962年9月......
-
〓 中国最后一位东京审判全程亲历者高文彬去世
每一次回忆和讲述都是对那段历史的铭记“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审判,因为我们逐渐成为保护我们文明世界不因为战争而走向毁灭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正义来惩罚那些已经造成并且给文明带来巨大灾难的个人,正义本身将沦为笑柄。”1946年6月4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检察长季南的开场陈词掷地有声。74年后,最后一位在世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全程......
-
〓 梁启超的全文明视野与世界眼光
初读梁启超,我们的用意很功利,就是看他如何批评中国的国民性,所以我们首先拜读《新民说》。此前我们多是根据鲁迅“国民性批判”的论调,来推测梁启超的观点和态度。《新民说》的思想和气质,大异于鲁迅。梁任公的论说,远非义愤之词,而是从历史文化、地理风水、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方面,体认中国国民性格的特征,并进而思考,需要通过怎样......
-
〓 走近文艺家·李岱江:唱戏不出汗 累死没人看
87岁的他是赫赫有名的“吕剧三杰”之一,如今一家三代全部从事戏曲工作,成为戏曲界的一段佳话。“卖面的凭汤,唱戏的凭腔”,他倾毕生精力为吕剧声腔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演绎方式也多被后人传唱、效仿,有“十生九学李”的说法。这位87岁的老人,今天对一些人而言可能有些陌生,但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齐鲁大地,几乎无人不知—......
-
〓 学养涵厚襟怀远大的一代学术大家——痛悼傅璇琮先生
首次得晤先生,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此时,先生已誉满海内。《唐代诗人丛考》、《唐代科举与文学》、《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资料汇编》、《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河岳英灵集研究》等一本本的开创性的或奠基性的唐诗学论著,使我对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有了较多的了解,也产生更多的仰慕之情。九十年代中,我应邀在台北中央研究院中......
-
〓 走近文艺家·梁世雄:走遍世界,最美仍是中华锦绣
87岁的他,是一个标准的学院派。几十年来,他在创作和教学上齐头并进,成为岭南画坛现代转型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被海内外博物馆及收藏家收藏,其中《珠江春晓》《云峰叠嶂映松涛》等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收藏。说起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东晓南路,当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学”。以这条南北向的主干道为界,路东是中......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