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位为唐诗而生的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七
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英文名斯蒂芬•欧文(StephenOwen)1946年生于美国南方小城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1959年移居北方大城市巴尔的摩。宇文所安从小就对诗歌感兴趣,在巴尔的摩市立图书馆,他第一次接触到中国诗歌,从此对中国诗歌尤其是唐诗产生了终生兴趣。1968年获耶鲁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学专业学士学位。1972年......
-
〓 杨建民:与杨绛的一点书缘
读到钱锺书先生《围城》后不久,便知道了亦为作家的杨绛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读到自己十分喜爱的柯灵先生的一篇序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最近读到两本好书:钱锺书同志的《旧文四篇》和杨绛同志的《春泥集》。都是薄薄的小册子,却含蕴了足够的重量。没有几十年铁杵磨针的功夫,是写不出这样的书来的。”这段话给我印象很深。柯灵先生是一......
-
〓 法国“汉学三杰”之戴密微——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十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法国陷入二战前后的泥淖之中,汉学研究全面停滞和倒退。首先是三位有影响的法国汉学大师先后弃世:社会学家葛兰言因法西斯德国入侵,贝当政府卖国忧愤而死;历史学家马伯乐死于纳粹集中营;文献学家伯希和则在看到胜利曙光1945年去世。他们的辞世给处于鼎盛状态的法国汉学造成了巨大真空。其次,二战使中西沟通和人员往来......
-
〓 文艺人物志·杨兆群:一刀一纸一世界
杨兆群没想到自己会收到国际奥委会前主席的来信。 那是2008年7月的一天,江苏常州金坛刻纸艺人杨兆群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忽然,邮差送来一封国际信函,署名“萨马兰奇”。萨马兰奇在信中祝贺杨兆群的刻纸作品《从雅典到北京》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当年,得知北京申奥成功,杨兆群很激动,想为奥运做点什么。他历时4......
-
〓 一个香港编辑眼中的三大家:冰心的岁月
激活内心的神圣——一个香港编辑眼中的三大家作为新时期较早来访内地的香港编辑,彦火(本名潘耀明)与众多内地知名作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交往。本期刊发他的一组人物随笔,分别记述其眼中的冰心、叶圣陶和艾青。三位现代文学大家在日常点滴中凝聚起来的大家风范,令作者感怀,也令读者倾心。古人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
〓 一束希望之光,照亮孩子的追梦人生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桂梅和华坪女子高中她是一个身患23种疾病的普通教师,却改变了1804个贫困山区女孩的命运,她是一根燃烧的蜡烛,为近1800个家庭点燃了希望,为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摸索出一条新路。她叫张桂梅,云南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中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儿童之家)院长,今年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和云岭楷模。10月17......
-
〓 走近文艺家·茅威涛:被“骂大”的越剧艺术家
她被誉为当代“越剧第一女小生”,曾三次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她是戏曲改革先锋,打破了传统越剧“才子佳人”的内容框架,创作了《孔乙己》、新版《梁祝》《二泉映月》《寇流兰和杜丽娘》等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她说自己是“骂大”毕业的——从开始越剧实验改革到如今尝试打造越剧文旅IP,几乎没有一次不“挨骂”,但她在“挨骂”中不断为越剧......
-
〓 走近文艺家·贺敬之:为人民写诗 为时代放歌
97岁的他是一位充满革命激情和生活热情的浪漫主义诗人,20岁时与丁毅合作执笔写出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白毛女》,并通过《南泥湾》《回延安》《雷锋之歌》等经典作品,实现了“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他以敏锐的目光去抓取时代的强音,而不去咏唱那些与时代大潮无关的小悲伤、小欢喜。 近日,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在京召......
-
〓 顾彬的中国学情结——海外当代汉学家见知录之一
时下,人们对顾彬这位德国汉学家并不陌生。由于他在2006年10月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谈了一些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意见。一个月后,被《重庆晨报》加上个煽情标题:《德国汉学家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而成为爆炸性新闻。各家媒体铆足了劲,又是网上讨论,又是记者采访,一连串辩驳、争论、澄清,搞得沸沸扬扬。风波消歇之后,浊者自浊,......
-
〓 追忆·李一氓与列藏本《石头记》
资料图片资料图片 20世纪80年代,李一氓担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在他主持古籍小组工作的十年(1981—1990)间,主抓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的制定、重大古籍整理项目的出版等工作,开创了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新局面。 在海外古籍的复制回归方面,李一氓在三十多年前即认识到,把国内已失传但流散在海外的中国......
-
〓 美国的“头号中国通”费正清——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八
费正清(约翰·金·费尔班克JohnKingFairbank1907——1991),英国牛津大学中国学博士,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美国的现代中国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被誉为“头号中国通”,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历任美国远东协会副主席、亚洲协会主席、历......
-
〓 撒马尔罕的中国诗人
离开撒马尔罕许多年后,耶律楚材还不能自已地回忆起那十年间,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这座中亚城市经历的丰富多彩的生活。诗人饶有趣味孜孜不倦地把这些生活中诗意的点滴和微妙的感受都细致地描画在诗里。让我们耐心,慢慢翻动诗页,唤醒诗句,让它自己讲述八百年前的流光溢彩。 撒马尔罕,当时叫寻思干城。耶律楚材在《西游录》中说:“寻思......
-
〓 “卫三畏廉士甫”与《汉英韵府》
近年来,美国汉学家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的名字,在中国学术界,至少是在研究中美关系的学术界,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道了。他的巨著《中国总论》(The Middle Kingdom)已有中译本(陈俱译,陈绛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由其子卫斐列(Frederick......
-
〓 新发现国博藏沈从文物证钩沉
【业界新视角】 “用荒废已久的笔来讴歌赞美新的时代” “充满爱去对待人民和土地” “我已尽了我能爱这个国家的一切力量” ——沈从文 在纪念沈从文诞辰12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研究者重新梳理了沈从文1949年8月—1978年3月在国博工作30年间的资料,新发现相关物证200件,包括《1962年9月......
-
〓 胡泊:指间流淌千年岁月
【奋斗者 正青春·一线故事】 走进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室,时光仿佛慢了下来。一卷已修复完成的敦煌遗书静置在工作台上,熟黄色的卷轴里,千年岁月徐徐流淌。 拍照、制定修复方案、拆揭书叶、选配加工补纸、调制浆糊、修补书叶、压平书叶、复原装帧……工作室里,这些工序周而复始地上演。不一样的是,一件件来自不同年代、装帧......
-
〓 姜白石与他的自度曲
一提到“艺术歌曲”,乐坛人士立即会想到19世纪的德国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他们创作的,被称为Lied歌曲作品,以及法国迪帕克、福雷、德彪西等作曲家创作的,被称为Melodie作品。这些作品20世纪初流传到我国,萧友梅先生将它译为“艺术歌曲”。现在讲到“艺术歌曲”,不少专业人士言必称西方。其实,有资料......
-
〓 走近文艺家·尚长荣:京剧艺术永远属于青年人
81岁的他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之子,中国戏剧梅花大奖首位获得者,工花脸,博采老生、旦角之长,擅演《连环套》《黑旋风李逵》《霸王别姬》等传统剧目。其新创剧目三部曲《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廉吏于成龙》享誉梨园,主演的同名京剧电影获奖无数。随着年龄的增长,传承戏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越发强烈,他一直在路上,不曾停......
-
〓 学人小传:曾祖荫
曾祖荫,1933年出生于湖南益阳。文艺理论家。1949年考入益阳地方干部学校,1950年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益阳军事干部学校学习,后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兵团文教研究班学习,1957年9月进入华中师范学院(今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1961年毕业,留校任教。全国优秀教师。著有《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中国佛教与美学》......
-
〓 我与商务印书馆
我在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这一课题下所写的两本书《语言学转向-分析哲学导论》与《诠释学转向──哲学诠释学导论》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众所周知,商务印书馆是我国最老、最有实力和最有影响的一家出版社,因而使我忆起了我自己多年来与商务印书馆的关系,特别是对商务一些我所熟悉和敬佩的老工作人员──他们中有些早已不幸过世──的......
-
〓 走近文艺家·张殿英:民乐就是要留住民族的群体记忆
81岁的他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民族管弦乐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引导者,创作了民族交响诗《岳飞》、二胡协奏曲《母亲》、琵琶协奏曲《民族》等脍炙人口的民族音乐佳作,并为《南京长江大桥》《大庆新貌》《坦赞铁路》等多部影视作品配乐。受疫情影响,我采访张殿英的时间一改再改。后来,我提议采用电话采访的方式。可张殿英却建议采用微信:......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