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维强:学林新语
胡适出任驻美大使时,芝加哥大学教授Thomas Vernor Smith当选为众议员。胡适因为与他有一饭之缘,就请他来中国大使馆共进晚餐。但这位众议员纱帽初戴,官场欠熟,时间将至才匆忙赴宴。坐在车上,忽然想起,他还不知道主人的名字,于是他问司机,可司机哪里知道?好在跟大使吃饭也不用叫名字,满口阁下、大使就足够应......
-
〓 2021永远的怀念(十一)
佟培基(1944-2021) 2021年9月16日,唐诗研究名家、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佟培基在河南开封逝世,享年78岁。 佟培基,1944年3月出生,河南开封人。1963年8月入伍,在北京军区直属部队服役。1968年复员,1973年调入河南大学汽车队当司机。1979年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任教。曾任河南大学中文系......
-
〓 走近文艺家·张学浩:从武生到名旦
73岁的他是位居“四小名旦”之首的京剧张派创始人张君秋之子。从小工武生的他,本在武生行当如鱼得水,传承的使命感却让他在40多岁改旦行,一切从头开始。他如地衣一样,紧紧吸附在京剧田园的土地上生长,并在时间之茧中不断磨砺、蜕变,再现了京剧大师张君秋的舞台风采,留下了父子一脉传承的佳话。“这就是血缘啊!这么多唱张派的人,也没......
-
〓 叶嘉莹:愿做古典诗词“摆渡人”
《迦陵著作集》 资料图片2014年5月10日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典礼在南开大学举行。 资料图片 “我之所以这么老还在教书,是因为中国有这么多宝藏,但现在的年轻人走不进去,如入宝山空手回,这是年轻人的悲哀。”提起诗词,叶嘉莹话语间是抑不住的深情。 今年,叶嘉莹为读者带来了一场品读中国古典诗词的“盛宴”。 ......
-
〓 他的胸中有世界——一个编外学生对蔡鸿生先生的纪念
学人小传蔡鸿生(1933—2021),广东汕头人,历史学家。1953年考入中山大学历史学专业,1957年毕业留校任教。曾任该校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历史大观园》月刊主编。长期从事中外关系史的教学和研究,重点探讨唐代粟特、突厥文化,俄罗斯馆与中俄关系,岭南佛门僧尼史事,广州与海洋文明,历史研究的学理和方法等领域。著有《俄......
-
〓 钱锺书为什么没有被打成右派?
1949年,面对改朝换代的变革,钱锺书夫妇最终选择留在国内。杨绛说:“解放前,我们是读过大量反苏小说的。但我们不愿远走他乡去当二等公民,仰洋人鼻息。我们爱祖国的语言文化,也不愿用外文创作,所以在世局嬗变之际选择留下。谣言传说共产党要‘杀四十五岁以上的知识分子’,凭常情可以否定,或只算我们‘短命死矣’,不愿离开父......
-
〓 陈垣不仅仅是一个考据大师
我最近因为在做“陈垣史学思想与20世纪中国史学”的课题,看得比较多是我们老校长陈垣的书:《陈垣全集》。陈垣是20世纪著名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以前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考据大师,史学思想不多,因此缺乏深入研究和挖掘这方面的材料。 其实陈垣的史学思想很丰富,比较突出的是他以中华历史文化为本的民族文化史观。......
-
〓 山西大学教授陈霞村:三十年专注为权威词典考证评校
对于教授陈霞村,过去的2015年有着特别的意义。1935年出生的他,到2015年刚好八十大寿。这一年年末,30年潜心研究的《词典商榷》出版,全书36万字,对《辞源》《现代汉语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这三部权威词典进行考证评校。 “找毛病不是为了拆台”“我在大学里开‘词典学’这门课,前后带过七个研究生。”从1994......
-
〓 学人小传:麦英豪
麦英豪(1929—2016),广东番禺人,考古学家、研究馆员,广州现代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主要开拓者。历任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考古队队长、广州博物馆馆长、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第一届至第三届理事、第五届名誉理事,被授予广东省劳动模范,获全国文物博物系统先进工作......
-
〓 新闻人物·贾平凹:原来如此等《老生》
贾平凹 CFP “有许许多多的事一闭眼就想起,有许许多多的事总不愿去想,有许许多多的事常在讲,有许许多多的事总不愿去讲。能想的能讲的已差不多都写在我以往的书里,而不愿想不愿讲的,到我年龄花甲了,却怎能不想不讲啊?!” 带着这样的初衷,贾平凹完成了他的最新长篇小说——《老生》。 谈及这部小说的书名,贾平......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冯友兰在清华教大三的中国哲学史。冯上课,学生如不发言,他则大都默坐不语,不主动开讲。回答学生问题,冯往往能用日常事物比喻乍看之下艰深的哲理,或把原文的意蕴层次分析得停当入微,而且时有妙语如珠。 ◎何炳棣撰就长篇论文《中国人口研究,1368—1850:一篇制度及经济史的论文》。杨联陞教授致信何炳棣,称道论......
-
〓 2021永远的怀念(一)
亲人之外,我们记住一个人,不是因为他是谁,而是因为他做过一些事,或大或小、或直接或间接、或精神或实际地有益于我们。从美好的层面讲,我们之所以成为今日之我们,世界能够成为今日之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有赖于卓越者的形塑的。没人能挣脱时间的枷锁,卓越者也会老去。有一种说法,说当所有人都记不起丝毫,一个人才会真正“死去”,从时空......
-
〓 阎崇年:学术研究没有终结
《清朝开国史》 阎崇年著 中华书局 十年前,央视的一档《百家讲坛》节目,让原本潜心书斋研习清史的阎崇年成为公众人物。十年来,越来越忙碌的生活并未改变他的学者本色。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开始研究和写作,是他保持多年的习惯。 阎崇年为自己的书房起名为“四合书屋”。他说,一个人做成事情,需要“四合”——天合、地合......
-
〓 名家偷诗
饿犬齰枯骨,自吃馋饥涎。今文与古文,各各称可怜。亦如婴儿食,饧桃口旋旋。唯有一点味,岂见逃景延。绳床独坐翁,默览有所传。终当罢文字,别著逍遥篇。从来文字净,君子不以贤。孟郊这首《偷诗》写出了偷诗的况味,一语道破唐人偷诗的天机:当诗人“绳床独坐”,搜肠刮肚下笔困难犹如饿犬啃枯骨饥馋难忍婴儿吃甜桃欲罢不能时,只能“默览有所......
-
〓 略谈陈三立——陈寅恪思想的家世渊源试测
一陈寅恪是一位史学家,但是他的成就的意义与影响已远超过历史学界。他在近现代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所谓代表性,就是自清末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各方面发生的剧变,一部分上层知识界人士感到旧有的一套治学路数,无论是古文经学还是今文经学,都无法对历史和现实作出合理的解释,他们谋求开拓一条新的学术途径,建立一种新......
-
〓 浙江九十岁文物工作者王宗汉的心声——“被认可被需要,有发现有收获”
“2015年对我来说,确实是很有获得感的一年。”2月8日下午,记者来到浙江省乐清市乐成镇云浦小区,看望乐清第一位文物专职干部、90岁的王宗汉老先生。一进门,就看见玄关处码放着半人高的资料,老人家介绍:“这些都是以前工作时留下来的拓片、笔记、手稿等,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做了52年的文物考古工作,王宗汉对乐清的文物家底了......
-
〓 “一介”书生的家国情怀——记《儒藏》项目的首席专家汤一介
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一位87岁的老人依旧笔耕不辍。作为《儒藏》项目的首席专家,他把这个浩大的典籍编纂计划延续到2025年。 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界代表性人物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创建中华文化书院推动“文化启蒙”,到90年代最早提倡“国学”,汤一介把做学问与时代赋予的使命融为一体,思索着中国哲学在不同时代的沉浮。......
-
〓 司马迁的死生棋局
可以说,从人类有意识以来,就知道有生必有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死是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也是所有恐惧的终极指向。生命只有一次,故贪生怕死也成了人的本能与本性。有意思的是,正是在明知必死的前提下,人类怀着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强烈地追求永生,并为此做出不懈努力,从古到今都不曾停歇。因为理智知道永生是不可能的事,就催生出了不朽的理......
-
〓 唐朝诗人的稿酬与操守
唐朝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特别是诗词歌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诗人。唐朝的诗人们靠什么赚取稿酬呢?为他人撰写碑文、墓志铭是稿费的主要来源。《容斋续笔·文字润笔》记载,替人写文章而获得润笔费,始于晋朝和南朝的刘宋时期,盛行于唐代。从对待稿酬的态度上,可看出唐朝诗人的人品和操守。唐朝的大文豪韩愈就经常为一些豪门......
-
〓 我眼中的名人·吴为山:塑出中国人的精气神
日前,吴为山韩文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主题雕塑作品集《魂兮,归来》在韩国出版。这是蜚声海外的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最新的作品。据他回忆,自己接受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创作设计大型组雕是在2005年12月15日,那是“大屠杀”祭日——12月13日的两天后。2007年重阳节,夜已经深了,吴为山的妻......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