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学网:放飞理想圆我梦
最早知道国学网大概是在国学宝典刚刚问世那阵子。现在能够跟这个圈里的知名人士联络起来,甚至要去参加数字化国际会,这真是当年做梦都想不到的奇事!说起来惭愧,俺接触电脑和网络比较晚,远不如犬子,幼儿、小学的时候就能冲浪,玩起游戏,屁颠屁颠地顺溜。我真正接触它已经到了为人之父,负笈海峡西岸读书的时候。为了炮制三年必见真章的学位......
-
〓 文史馆员谈传统文化·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讲话,是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宣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观点,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有机统一的深刻思想,......
-
〓 国学——一种柔韧的坚守
初识国学网,仿佛是一次歪打误撞之后的柳暗花明,又像是一次迷失道路时的峰回路转,那个春光明媚的蓝天下,一位文理兼修、博才多艺的师兄偶尔向我说起了国学网的事儿,起先的不经意的倾听逐渐被感染,依稀记得当时的惊喜和感动,作为一名不怎么爱关注网站的学生,这种有意味的发现让我欣喜,甚至有点按捺不住地点开了国学网的主页。近几年,所谓......
-
〓 品香:心香一瓣
▲明人绘《十八学士图》中抚琴的场景,几案上摆放着香炉。 编者的话 一寸光阴一寸金,雅趣亦伴岁时新。如今周三呈读者,可似他乡遇故人? 小叙艺源通经史,漫说旧物见文心。当年人事资镜鉴,时下风情待赏音。 且与书生闲感受,也随画笔悟天真。莫嫌此处消息少,记取山河次第春。 香在中国的文字造字是会意字......
-
〓 一缕心香贯古今——浅谈我与国学网之缘
接触国学网是经朋友幽兰的推荐。最初进入国学论坛,主要是发布一些我组织的国学类活动,同时分享一些个人心得。随后逐渐喜欢上了国学网。在当今网站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情况下,国学网犹如一股清风更如一缕花香沁人心脾。每次登录和浏览国学网都仿佛在心灵上经历一番洗礼,更有一种难得的喜悦之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即国学的喜爱从小便开始。记......
-
〓 关注学术不端:学术不能成为功利的奴隶
据说,学术界在西方被取名为“学院”(Academy),源自古雅典城外的一个圣所。此地是以传说中的英雄Akademos命名。在这种满植物的学人聚集地,古希腊大思想家、哲学家、构建了《理想国》和《法律篇》的柏拉图曾高谈阔论并启发他的追随者。这些不拘形式的聚会成为人所共知的学院。学术殿堂曾是令人景仰的圣殿。不仅因为它位居高等......
-
〓 拜年:温暖的文化仪式
兔年春节将至,有一句话开始越来越多地从心里冒出来:“给您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对祖先的祭拜,是炎黄子孙慎终追远情结的反映;对长辈的祝福,是中华民族孝心文化的演绎;对亲朋好友的感谢,是知恩图报的道德文化的衍伸;对邻人街坊的问候,是华夏文明中礼仪文化的延续;对自己新年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祈祷,是理想和信仰文化的表......
-
〓 学苑论衡:环境史研究的时代担当
环境史研究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系统考察人与自然关系演变历史,既是一门新史学,也是一种面向现实的基础性研究。环境史作为一门新史学,发掘新的历史事实,提出新的价值判断,推动历史观念更新,可为理性认识环境危机、积极应对环境挑战、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历史视角和经验借鉴。环境史的现实关怀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每当......
-
〓 创造的光彩现代的光彩——看昆曲《春江花月夜》
昆曲,毫无疑问是古典戏曲的代表。面对它的古典品质,极端者甚至认为昆曲只保留和传承古典的文学、音乐和表演艺术,就能实现在当代乃至后世的无限延续。虽然一个时代需要有一个时代的创造,昆曲也试图在不同的时代中与时相偕,但历史却显示出近百年来“昆班所演,无非旧曲”的尴尬,众多的新创作品在古典经典的映衬下,多少显得黯淡无光。由此,......
-
〓 徐志啸:饶宗颐的学问因缘
饶宗颐教授无疑是当今杰出的大学者,这一点,不光在香港,即便内地和海外,也是学术界的公认。感兴趣的人们有时不免会私下发问:何以饶公(对饶宗颐的尊称)会成为今日驰名学界、享誉海内外的大学者?他学业成功的奥秘是什么?也即造就饶宗颐成为大学者的学问因缘是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得从饶宗颐主客观的多种条件因素说起,《......
-
〓 艺术创作为何贴上学术标签
在当前的美术界,“学术”是最为时髦的流行词,有人明确地提出:艺术创作是“一种很讲品质的学术研究”,这样,绘画作品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学术成果”。于是,举办一次质量较好的美术作品展览,就成了打造“学术品牌”,各种所谓的“学术作品展”、“学术提名展”、“学术邀请展”、“学术精品展”接踵而至;两地联合办一次展览,被誉......
-
〓 名家看两会:在文化发展中寄托“中国梦”
资料照片 人们对今年两会寄予厚望,因为这是在10年发展积累的高度之上的新起步,也是对中国社会新蓝图的勾画。如何实现我们共同的“中国梦”?实际上,在“中国梦”展开的过程中,文化的作用不可小觑,而且越来越凸显自身的价值。 今天,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文化的意义,这里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值得关注。 首先,提升民众的......
-
〓 在古诗词中找寻生态保护之道——《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启示之三
今天我们在谈论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时,不妨先从古诗词中感受美、培养提高审美能力。通过大众化形式的包装,让更多人通过诗词贴近自然,感受变化,体会生命的节律,从而领略自然之美,并由此生发出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责任意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期间,且不论参赛选手的表现,仅是回味那些诗句,就是一份美好的享受。诗句中描绘的春天,......
-
〓 评论员观察:舒展青春该有的模样
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的力量,物质的年代更需建构精神的家园。真正有意义的青春和人生,必然是用奋斗来打磨的“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寄语青年正确对待困难和压力。的确,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15岁,到延......
-
〓 文史遗痕·王鼎钧:想起那些抗战戏剧
纪念抗战胜利70年,我想起那鼎盛一时的话剧。话剧有娱乐作用,有宣传作用,有组织作用,用今天的新词来说,它是抗敌制胜的软实力。今天纪念抗战,不能不强调它的贡献。 谈到抗战时期的戏剧运动,史家重视大都会大剧院演出的大剧团的多幕大戏,像曹禺的《雷雨》,郭沫若的《屈原》,都是代表。抗战时期我没到过大都市,没有机会......
-
〓 搭建诗与远方的津梁——《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启示之二
修习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固守心灵家园,有助于我们站到古人的肩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运用好新的传播方式,可以有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诵得更远,跨越时空,传诵得更深,直指心灵。继成语大会、汉字大会之后,近期央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年新春再度刷新了收视率。这项激烈而又不失温婉的全国性赛事,......
-
〓 人民论坛:致敬“最温柔的守护者”
“直到我只剩最后一口气,我也要一直教汉语,我教汉语教到不能动为止。”最近,年逾花甲的汉语教师米斯巴引发关注。在巴基斯坦,很多会说汉语的人都是米斯巴的学生;而她毕生致力于传播汉语的信念,则源自对其影响至深的两位中国老师。老师点燃爱的火焰,竟能赋予人超越国界与文化的力量。有人如此评价教师:在沉淀了所有的苦之后,升华为一种罕......
-
〓 漫话鸡文化
中国鸡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我国甲骨文中有“鸡”字,说明我国远在 3000多年前就认识鸡,养鸡在我国有文字可查的历史至少已有 3000多年,是世界上最早养鸡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发现鸡有多种药用价值的国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和凤都是神化的动物,鸡却是一种身世不凡的灵禽,例如凤的形象来源于鸡。《太平御览》:“黄帝......
-
〓 学科走向:处理好环境维度与历史维度的关系
从现实出发 又回归历史虽然人类从来都生活在各种各样具体的自然环境中,但似乎直到上个世纪,当人类感觉到自身生活的世界已经或即将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时,才开始对自然环境给予特别的关注。上个世纪后半叶,随着环境破坏问题日渐严重和环保运动不断兴起,环境史开始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应运而生。德国环境史研究者拉德卡在《自然与权力:世界环境......
-
〓 登攀书山,寻找精神的原乡——以书香滋养人生
70余年前,一场考古正在山东临淄进行。伴随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瓦当、石砖一同出土的,还有一块刻有“稷下”二字的石碑。这里就是创立于2300年前的稷下学宫,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在这里,形形色色的门派、五花八门的思潮、林林总总的知识,从四面八方汇集交聚,学者们写作、阅读、交流、辩论,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崛起了人类......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