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秋菊有佳色
“菊花是中国人民所最喜爱的花朵”,“在秋天的首都,走到公共场所,走到人家,园中院里,阶畔案头,到处都能看到菊花”,冰心最喜欢的菊花是“白托红心的‘踏雪寻梅’,黄里红面的‘金阙芙蓉’,还有触手沾香的‘香白梨’”。菊花,在闻一多看来,是“有历史,有风范的花”,“你有高超的历史,你有逸雅的风俗”。1922年重阳节前一天诗人专......
-
〓 光明时评:尽快补齐乡村教育师资短板
乡村教师的培养与发展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获关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要“加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与待遇保障”。乡村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下好振兴乡村教育“先手棋”,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多年来,在国家投入的不断增加下,乡村办学......
-
〓 北大保安办学:教育之光的不断传递
1995年,原本只有初中学历的北大保安张俊成通过自学考试进入北大法律系学习,成为“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他的励志故事被写进《北大燕园卫士》校刊,照片也被印到了北大的地图册上。从北大毕业后,张俊成回到家乡山西长治,创办了长治市科技中等职业学校。在他的学校里,贫困学生可以零成本读书,学校还帮助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得......
-
〓 热点观察:从年度流行语中感受时代与社会脉动
近年来,年度流行语盘点已成为岁末年初的一种文化现象。流行语是时代的脚印,从中我们能看出时代、社会与文化的变迁。回顾2021年,“觉醒年代”“建党百年”“小康”“双减”“躺平”“YYDS”“破防”“绝绝子”等成为各机构和媒体发布的年度流行语中的高频词。这些热词既承载着人们对过去一年社会发展的记忆,也传递着人们对生活的......
-
〓 中国人的吃辣史——摘自《餐桌上的中国史》
无论是烧烤摊还是下饭馆,你总是能听到一句灵魂拷问,“能吃辣吗?”在祖传吃辣的四川人面前,一份“微辣”的火锅底料无疑等于认怂。辣已经成了现代中国人的精神解药,那辣椒是从何时传入中国的?我们又是怎样爱上吃辣的? 明治大学张竞教授的《餐桌上的中国史》(中信出版社)给了我们答案。辣椒何时传到中国辣椒原本不是中国产的,是明朝末年......
-
〓 纪录片《脉动泰山》:对国泰民安的美好期盼
不久前,在福建福州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现场传来喜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通过本届大会审议,正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早在几十年前,有着“五岳独尊”之称的东岳泰山,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身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双遗......
-
〓 杜甫“一饭不忘君”?
老话说:“拜年拜到初五六,有鱼就没肉。”这是上海地区的讲法,北方社会的生活或许要艰困些,流传的是“拜年拜到初五六,又没饽饽又没肉”。如今人们生活富足了,鱼肉已成为百姓餐桌上的家常便饭。我家但凡有点好吃的,母亲就要问孙子是否会来。“好吃的”标准很宽泛,飞鸽走鸡、粗鱼笨肉等皆在其列。前天我终于忍不住戏言:“杜甫‘一饭不忘君......
-
〓 孔门的交友原则
《论语》中多次提到“朋”“友”,再加上还有一些内容也可以作为交友的参考或者借鉴,这样,书中涉及交友的文字就更多了,这些文字论及交友的原则、分寸、目的。在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看来,交友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忠信。曾子提出“日三省乎吾身”,其中包括了“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两条(见《学而篇》)。子夏也说:“与朋友......
-
〓 论诗未觉国风远——当“冷澈之美”遇上“温柔之美”
《诗经》很古老。《诗经》最初称作《诗》,因有三百零五篇,省称“三百篇”,春秋战国常称之曰“诗三百”。孔子的儒家学派以《诗》为教本,与《书》《礼》《乐》《易》《春秋》一起通称“六经”。时至汉代,儒家学者始加“经”字,称《诗经》,以示此典籍的重要,且有神圣的价值和地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自西周至东周的春秋中......
-
〓 异国琴缘:我与林西莉的古琴之旅
“仿佛被夹着冰雪的风吹拂着,却是在此寒风中,在某一个地方有一株梅树在寒风中摇曳,伴随着风的吹拂,梅花一点点散落开。”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话音落下的刹那,古琴演奏者邓红轻抚丝弦,弹拨一曲《梅花三弄》。不一会儿,箫声如泣如诉相应和,寒冷的冬日下午随之清朗起来,一窗梅影,恰与屋外清滢世界相对照。——这......
-
〓 专家学思:让传统文化展现永久魅力
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坚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全党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十四五”时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火”进百......
-
〓 新闻随笔:传统茶的“年轻态”何尝不是一种包容美
冷泡茶、速溶茶粉、茶拿铁、茶叶冰激凌、气泡茶饮……据媒体报道,近日在杭州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一批“年轻态”的新式茶饮纷纷亮相,茶叶产品从生产、包装到销售方式,都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品茶文化的发源地,茶香深深渗透在华夏民族数千年的生存发展史中,......
-
〓 勤牛奋耕——牛画·画牛
2021年将迎来我国传统生肖中的牛年。牛在十二生肖中位居次席,有“天开于子,地辟于丑”的说法。在农耕社会牛是重要的劳动力,对人类的贡献可谓厥功至伟。中国人对牛的感情十分深厚,牛有中国人崇尚的品格,吃苦耐劳,踏实勤勉。唐代诗人元稹《生春》诗有云“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鞭牛”仿佛也是在鞭策每一个中国人在新的一年更加惜......
-
〓 新闻随笔:方言助力应急救援,中不中?
近期,网络上发布了一则志愿者招募信息:“急需有田野经验、会说河南话的线上志愿者开展救援工作。”信息发布者表示,当前急需约200位河南在地志愿者提供方言支持,协助大规模的抗洪救灾“村村排”工作。救援工作对方言志愿者的需求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方言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它能发挥什么作用?我国已经识别并在使用的......
-
〓 充分发挥书法的文化育人功能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国历史、文学、哲学、绘画等多种文化形态于一身,以博大精深的意境和文化特质为世人瞩目。 书法具有特殊的文化育人功能。当下,书法教育不能单纯进行技法的锤炼和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探究其文化育人功能,以提升艺术审美能力、文化修养、道德品质为书法教育的首要任务。 书法有利于文化自信。书......
-
〓 文自在,名久留——回忆柳鸣九先生
第一次见柳鸣九先生的面,是在1985年,我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刚刚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编辑部工作,就在外文所那狭窄的过道中见到了个子不很高的柳鸣九先生。我颇有些拘谨地跟他打了声招呼,并简单地作了自我介绍。柳先生当即伸手出来,跟我使劲地握了握,第一句话就是:“陈先生的高徒啊!”我和柳先生之间没......
-
〓 文化评析: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呵护儿童健康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当前,人们身处信息时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儿童跟随大人们的节奏,也难免身心紧绷。儿童艺术活动多具有创造性、趣味性、游戏性,可以让孩子们身心愉悦、情绪平稳。丰子恺说过:“美好比健康,艺......
-
〓 一月的悲伤
寒冷季节里的伤逝,冻彻心扉。冬月腊月,小寒大寒,年关不好过,“七老八十”,上年纪人常视为畏途。2021年1月10日,三联书店原总经理沈昌文在家中沉睡未醒,长眠而去。不到一周,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副馆长吴福辉探亲突发心梗,殒身加拿大。六天后,辗转病榻一年多,家父走完了一生。三位上世纪30年代出生的长辈,相继撒手远离尘世。19......
-
〓 陈平原:学科升降与人才盛衰——文学教育的当代命运
中文系领导告知,人文学部推选我所在的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申报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指导团队,材料由同事集体谋划且仔细打磨,我的任务是在学校的会议上现场汇报。本来就是义不容辞的事,领导的嘱托让我摸不着头脑:“中文系是弱势群体,只好请老将出马了。”我当过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一直以为中文系意气风发的,什么时候成了弱势群体?全校13个单......
-
〓 何怀宏的2021私人书单:读一些闲书
我羡慕那些学术目标明确而单一,且直奔目标,心无旁骛,目无他视,只读自己研究范围内的书的人。在一些写作或准备写作的紧要时候,最好自己也这样做。但在通常的日子里,我还是喜欢读不少闲书。于我而言,“闲书”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和学术研究和写作计划没有直接关系,只是为了吸取一些新知或保持一些对文学或人物的感受,甚至有时也只是为了......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