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肖复兴:小暑宜茶
中国的节气设置很有意思,天冷了,有小寒大寒、小雪大雪之分;天热了,有小暑大暑之分;非要将冷与热的温度,如同官阶一样分出等级来。但是,这只是在一冷一热的两极中,才有的细致划分。在春秋两季中,是没有这样的划分的。其实,对于一般人来讲,小暑节气的到来,就是说天热了。但在农村老一辈人看来,小暑大暑的划分,是和种庄稼相关的。对于......
-
〓 文化评析:融入现代文化生活——四谈“戏曲进校园”
近年来,很多人认为作为国粹的戏曲艺术在时代大潮中逐渐丧失了生命力,并且现在的青少年已经逐渐疏远了这些艺术,戏曲与年青一代的代沟或成为青少年与优秀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的缩影。事实上,戏曲离孩子并不远,从动画片《大闹天宫》到《天书奇谭》,都包含着戏曲元素,而今所谓的与之疏离,只是他们没有在完整意义上认识戏曲,才出现了对传统戏曲......
-
〓 争鸣与探讨:关键是如何判别和遏制“学术垃圾”
《光明日报》2014年10月14日以来发表多位作者的文章,就“学术垃圾”这一问题展开热烈讨论。认真审视各方观点,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一要弄清“学术垃圾”到底是就什么而言?二要弄清如何判别“学术垃圾”?进而才能够有效地遏制“学术垃圾”。 学术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概念。在中文语境中,大致有治国之术,教......
-
〓 做丝绸之路文化的挖掘者
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渺无人烟,也不见草木,一排排风车矗立在视野的尽头,缓慢地舒展着自己的“手臂”。这片大漠就是丝绸之路几千年来的必经之地。数月来,《丝绸之路传奇》剧组转战天山南北,过草原、穿沙漠,战胜高温和沙尘暴,辗转于和田、吐鲁番等拍摄地。这是一部讲述新疆纺织工业60年发展巨变的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在和田宾馆的大厅里,......
-
〓 文化评析:传统历法当活起来
国家标准委日前发布《农历的编算和颁行》国家标准,首次将农历编算和颁行纳入国家标准化管理体系,同时对农历的颁行提出规定,要求公开发行的日历产品必须包含公历和农历的日期对照以及二十四节气,且须符合标准规定的编排规则、计算模型和精度及表示方法。阴阳是中国的传统说法,日月是阴阳的突出代表。日为太阳,月为太阴,现在普遍称“太阳”......
-
〓 福祸生肖
生肖也叫属相,是代表十二地支的十二种动物,作用主要是用来记录时间,特别是记载人出生的年份。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十二生肖往往象征吉祥,远古时的先民已将龙、虎、猴、兔等制作为吉祥物佩戴或装饰,古代的建筑、陵墓、服饰、器皿上有许多生肖动物形象,如腾云的龙、矫健的马、斑斓的虎、狡黠的兔等等,都具有象征吉祥的意义,也反映了人们对生......
-
〓 任国征:高考材料出错彰显浅阅读苦果
在今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中,要求根据三位作家的话自拟题目作文。但材料中的“美国作家菲尔丁”应为“英国作家戈尔丁”,而且引用也有错误。浙江省教育考试院为作文命题中的“作家国籍有误”致歉,并表示,经专家组评估,该错误不会影响考生审题、答题和后续评卷。(《人民日报》6月10日4版) 报道一出,全社会一片哗然。作为......
-
〓 无法割舍的情感基因
过年的感觉真好!这感觉飞越千山万水,穿过时光隧道,将我们对亲人与家乡的思念联结在一起。在每一年的这个时刻,过年的感觉就会自然而然地从我们这些远在海外的华人心底涌起。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亲情交融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情感与文化的“身份证”。无论你身处世界的哪个角落,置身于怎样不同的文化氛围和语言环境,都......
-
〓 莫砺锋:硅谷窥园记
我一向都是“目不窥园”的,倒不是想学董仲舒,而是我寓所的窗外通常只见邻家的屋顶,要不就是远处的一片水泥森林,根本无园可窥。女儿来电话说她在美国的新家有个小小的后园,园中花木葱茏,引起我强烈的窥园兴趣。当女儿控诉邻家的猫常潜入后园偷偷排粪时,我就义愤填膺,想买一架弹弓带去帮她打猫。我自幼喜用弹弓射鸟,虽然命中率极低,后来......
-
〓 唐诗里不死的灵魂
有人说杜甫是青铜器,沉稳、厚重;李白则是唐三彩,瑰丽而皎洁。可我以为李白更像是一派精神氛围,一脉气象,他的底蕴涂抹着唐朝盛世精神的昂扬与高蹈。李白属于我们每个人心灵底处渴求的声音。达则“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穷亦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诗歌是水性的。水是一种质态,可以渗透到每个角落,......
-
〓 刘东:汉学不是中国文化的简单复制
在如何看待汉学家的研究成果上,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误区:与中国人的认知越是相似,就证明对中国的理解越是深刻,就越是优秀的汉学家。我就曾经听到某位教授在演讲中发表了这样的论调:某某汉学家所发表的观点,是最靠近我们中国学者的观点的,这实在是难能可贵。但我从来都不这么看。正好相反,如果到美国亚洲学会的年会上开会,或者到哈佛广场......
-
〓 “兔话语”中的科学之光
煌煌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厚的“兔话语”;某些“兔话语”至今仍闪射着绚丽的科学之光,对今人贴近自然、开阔视野、启迪科学思维,仍是一种宝贵的可开发资源。《尔雅》《说文》中的“兔特征”《尔雅》是中华第一部辞典,《说文》是中华第一部字典,这两部经典工具书是怎样认知、表述“兔特征”的?“兔”字最早的书面诠释见《尔雅·释兽》:......
-
〓 光明时评:谢师何必非有宴
随着毕业季的到来,全国各地风行多年的谢师宴、升学宴又开始兴起。但今年谢师宴却在多地面临红灯,据媒体报道,安徽铜陵、广东江门、山东滕州等多个省市教育和纪检部门近日发布禁令,禁止教师和党员、干部参加或操办谢师宴、升学宴。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金榜题名时”也被视为人生喜事,当此之时,家长和学生摆下宴......
-
〓 大家手笔:为了未来保护过去
近年来,一些与文物有关的事件吸引着公众眼球,如南昌汉代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工作通过电视进行现场直播,图文并茂的图书《发现海昏侯》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引起公众广泛关注。这些都说明,无论是国家还是公众,对考古与文物越来越重视、越来越感兴趣了。这也说明解决了温饱的中国人,越来......
-
〓 王丹:留住节日文化的根与魂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端午节又来到。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有不少习俗,吃粽子、赛龙舟等早已是“通用版”,而喝黄酒、早餐吃“五子”则是极具特色的“地方版”,而且这些习俗背后都串着不少讲究和故事。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习俗逐渐被人们淡忘,被“简化”,甚至被“节日经济”绑架。不少人一边吐槽传统节日文化......
-
〓 “一天一本书、一周一学期”期末很疯狂
浙江省杭州市,期末考试前,监考人员在黑板上书写注意事项。资料照片一到期末就开始瞎忙,似乎已经成为我们的惯例。这些天,朋友圈里充斥着“一天一本书、一周一学期”“只要专业选得好,年年期末像高考”“死猪不怕开水烫,考试越近我越浪”的自嘲和吐槽。再看看周围,同学们已经陷入“期末的疯狂”中了:室友小许天天到通宵自习室去“刷夜”,......
-
〓 光明时评:“劝退”是维护高等教育标准
山东大学日前劝退97名学生,理由是“警告甚至多次警告,成绩依然很差”,此举引发舆论的持续关注。本报今日刊发两篇评论,赞同者、质疑者各述其理,以期给读者带来更多的观察角度。 无底线的宽容就是默许和纵容,大学必须敢于对那些经过多次警告和教育仍无果的学生“动真格的”。 由于成绩差、学分不达标等原因,山东大......
-
〓 干部谈读书:读点诗词养点气
诗词中不仅传递着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延绵不绝的,是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潜移默化的熏陶。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感人至深的诗家情怀,不仅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
-
〓 我与国学论坛同行
网络论坛在上世纪末还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新事物,到了本世纪初,已经遍地开花了。而国学论坛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在2002年国学论坛建设之初,我就注册了该论坛。当时,国学论坛给我的感觉是:版面清晰,栏目丰富,既专业化,又大众化。在国学论坛里,不仅可以展示个人在学术上、思想上的成就,而且通过与大家的交流、讨论,有助于提升个人的......
-
〓 “钱学森之问”:从历史文化视角看创新人才的培养
钱学森(1911-2009)是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2005年,这位科技帅才在温家宝总理登门拜访他时,对中国的教育和科技发展提出更高期待:“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