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更田”“更地”辨析——清代宁波契约文书研究之一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411105)内容提要:清代宁波契约文书中“更田”、“更地”等“更~”说法十分常见,弄清楚其含义,将有助于正确解读该批文契。本文主要依据文契中出现的“更~”与“众~”及“采~”异文现象,认为“更~”与“众~”或“采~”所指相同,即用以指称两家或几家共同占有或共同使用的某一处田、地、山或屋等,因而......
-
〓 明清江南商品经济与商业资本发展的新格局——以衢州的造纸业和木植业为中心
【摘要】明清时期衢州府的造纸业和木植业是地方财政和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撑,在木植业中有“拚”的产权分离和契约化的卖买关系,标志着商业资本已扩拓了发展道路,推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一经济现象值得重视。【关键词】杉木;拚;官纸;衢州开化【作者简介】陈学文,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日本大阪大学、丹麦哥本哈根......
-
〓 [清代]陕西木材采伐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四章第七节
第七节陕西木材采伐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清代乾隆以后,在陕西中南部终南山一带,陆续在冶铁、造纸、木材采伐等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其中尤以商人经营的木厂或称木厢,规模最大,雇工众多。明代中叶以来,我国的资本主义的萌芽主要是出现在生产和商业比较发达的江南和珠江三角洲一带;陕西南部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山区,这里新的......
-
〓 明代的白银性质问题及其流动的考察——基于市场的角度来分析
【内容摘要】总体来看,明代白银的流通和性质问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考察,即:明代中前期的实物货币阶段和明代中后期的贵金属货币阶段。明代白银货币的性质发生重大的变化是与明代货币结构的转变相伴随的,这一转变也是中国古代货币结构演变史上的重大转折。明代白银性质发生转变的原因尽管较为复杂,但是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发展、变化和......
-
〓 官手工业的衰落和手工业中小商品生产的扩大
——《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第二章第三节
第三节官手工业的衰落和手工业中小商品生产的扩大我国封建社会中特有的官手工业和与之相适应的匠籍制度,历来是民间手工业发展的一个障碍。明中叶以后,官手工业在多种原因下出现衰落,匠籍制度也趋向瓦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业的发展,一些民间手工业开始进入小商品生产的阶段。在这种条件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某些地区的某些手工业行业中......
-
〓 清代前期某些农业生产资料的运销
生产资料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所谓农业生产资料的概念也不一定准确,因为大牲畜既是农副、运输业的生产资料,又是手工业的生产资料。如此称谓只是为了论述方便而已。[1]生产资料是清代前期一项重要的商品,对于人们来说,生产资料一般是很难全部自给自足,不买也不卖的,即使在一地有某种生产资料可以自给,但也不能所需用的生产资料全部自给......
-
〓 明朝兴亡:跳不出的荒政死结
中国古代灾荒多发,也留下大量反映灾情的史料。自秦统一以来,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一姓制封建政权不断更迭。造成这种“皇帝轮流坐”的政治局面的社会原因固然很多,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解决得好坏却一直是影响政治天平的决定性砝码。而明朝的兴亡尤具代表性,它兴于饥荒,毁于饥荒,未能跳出中国古代历史的荒政死结。大饥荒的动乱造就了元亡明......
-
〓 生态、交通与县际纷争——以清代漳河草桥的修造为中心
【作者简介】程森(1984—),男,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暨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西安710062)。【原文出处】《清史研究》(京),2010.4.129—14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06JJD770018)。我国南北地区的河流水文差异较大,南方地区受土......
-
〓 清代前期周边地区的粮食运输
周边地区,包括东北三省、蒙古、新疆、甘肃、青海、西藏、四川、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居住区。一般来说,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方式与汉族人不同。他们多经营牧业,食物结构以羊、牛肉为主,配以少量粮食。完全不吃粮食的地方虽然也有,但比较少。粮食对于周边地区的人们来说,需求程度不如内地人那么大。或许就是这种原因,在以往对民族地区的商......
-
〓 清代前期全国商贸网络形成
【内容摘要】明清中国商贸网络的特点:第一,贸易路线作为商品流通的载体,十分庞大,是秦王车同轨以来整个封建时代的长期产物。经过先人两千多年的不断筛选和修治,到了清代,这一交通体系已经达到了封建时代可能达到的最为完美的状态。加之,明清以来,沿海运路的开辟与发展,与內地江河、陆路相联系,使原本的交通体系更完善,是史无前例的。......
-
〓 明代驯象卫考论
【内容摘要】象在古代是象征太平的瑞兽,朝仪中多所使用。为满足朝仪需要,明洪武年间在广西十万山地区特设驯象卫以捕捉、驯化野象。自建立后,其治所几经迁移,至洪武后期,最后迁至横州。作为明朝控驭桂西南民族地区重要的军事堡垒,驯象卫除捕象外,还多次参与了朝廷征剿广西少数民族的行动,为明朝在广西民族地区统治的稳定,发挥了一定的作......
-
〓 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
《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之二十二抄前短引【1】地区性研究的重要性,近来已渐为史学界所认识,特别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大国,人口众多,南北异俗差别很大,为掌握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的研究方法,应从地方看全国,又从全国看地区,有的还要看到世界历史变化的影响,才能抓住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这点我们早即注意及此。最近为着开展明清福建社会......
-
〓 关于明末清初中国农村社会关系的新估计
《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之十三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初期是中国封建经济史上值得注目的一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期中国某些地区出现有资本主义的萌芽因素,在这一个新的历史条件之下,首先看到中国的纺织工业和矿冶工业里,稀疏地萌生着一些新的生产关系的幼芽,其中,由于城市手工业的推动,于是乡村工业也发展起来了。苏州附近的盛泽镇,当成化、......
-
〓 明清农业中的合伙制——《中国古代合伙制初探》第五章
第五章明清农业中的合伙制关于中国古代农业中的合伙制,因资料缺乏,长期以来研究不够,今堀诚二先生研究清代合伙制问题时,曾指出:古典合伙在清代以后大概扩展到了农业领域,但遗憾的是,没有留下什么记录。所以他未具体探讨,只引用了一些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社会调查材料,简要地叙述了近代农业中合伙生产经营的情况。[1]日野开三......
-
〓 水旱灾害与清代政府行为
内容提要:清代水旱灾害频繁,造成的社会损失巨大。为与水旱灾害作斗争,清政府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细密周详的官僚体制,并通过兴水利、建粮仓、开捐纳等途径,进行各种补救。即使是皇帝本人,也大多能以身作则,作舆论的引导,并从多方面努力,以期取得实效。总体而言,清代的救灾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值得肯定。关键词:清代;水旱灾害;政......
-
〓 “郑和悲剧”的历史性警示意义——风雨神州“真假孔子双包案”
引 言2005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纪念日,从此每年这天被定为中国的“航海日”。五十三年前的1956年,台湾当局也将同一天定为“航海节”。世界进入后工业化以至信息化时代,全球一体化蔚成潮流之际,有心“以史为鉴”,忆郑和(1371-1433 ?),知兴衰,不免面对以下大哉三问:1. 梁启超(1873-......
-
〓 粮畜农具赊着卖——清代前期农产品买卖中的商业信用
清朝时期,农业、手工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手工业产品、原料交易市场逐步发展起来,参与交易的既有各类商人(包括专业商人、兼业商人、贩运商和小贩等),也有农业、手工业的生产者,使得商业信用关系不仅表现在商人与商人之间,也表现在商人与生产者之间,以及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在各种商业信用关系中,赊销和预......
-
〓 郑和的航海功绩与历史地位
在中国古代文明构成中,海洋文明与农业文明、游牧文明一样,亦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外来文明的交往中,海上通道与陆上交通都是主渠道。与沙漠和草原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一样,海上丝绸之路因政治形势的变化也时兴时衰。在古代中国,明初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明朝特指中国南海以西的南洋群岛、印度洋、波斯湾、北非......
-
〓 明初对外友好关系与郑和下西洋
十五世纪,在世界历史上出现了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的空前壮举。明初社会究竟出现什么新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郑和下西洋这一震惊世界的历史大事?这一重大事件对中外友谊和世界文明的发展,究竟产生什么影响?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带着浓厚的兴趣,从各个方面考证和探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提出有价值的见解,完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郑和下西洋五百八......
-
〓 郑和下西洋:永恒的辉煌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600年前,即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以强盛的综合国力为后盾,明永乐帝作出派遣郑和下西洋的决策,郑和统率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开始了伟大的航海活动。这支在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七下西洋,持续28年之久,“云帆高张,昼夜星驰”,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海洋事业达到了鼎......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