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于小麦在汉代推广的再探讨
【内容摘要】本文对小麦在汉代推广进行了讨论,井质疑了学界关于小麦在汉代得到推广原因的假设,指出:西汉中期以来在时间上呈现出小麦比重增大、菽比重降低、人口数量增加三条大致重合的曲线;它们存在着这样一种內在联系:小麦比重增大为更多人口的生存提供了可能;反过来看,较多的人口也促使了小麦种植的扩大。正是在二者之间的互动中,小麦......
-
〓 汉唐翻车:宫廷和民间的双线发展——水车起源和发展丛谈(四)
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水车的记载不多[1],要据此复原汉唐水车发展的轮廓,哪怕是粗略的轮廓,需要对材料的深度发掘和细致分析。从汉到唐,水车(主要是翻车)发展不是单线、而是双线进行的。一条线是城市和宫廷,另一条线是乡村和民间。前者使用翻车主要是为了城市和宫廷的供水。古人认为:“城中高,城外低为雄城。”(《孙膑兵法》)所以一般......
-
〓 财政南方化与天宝后唐代江淮经济
【内容摘要】天宝后唐财政体现了明显的南方化,故有江淮关乎“国命”之称。作为唐财政和政治的反映,兴财利之说和进聚敛之臣,已具备暴政的基本特征,这促使江淮农工商失序、失业,加剧经济秩序的破坏,加速百姓身份的蜕变,酿成一系列的起义,并推动其他地区起义在江淮的发展。其结果,不断地改变江淮与中央的关系,使江淮藩镇化。在这一过程中......
-
〓 从御用到国用:汉唐之际太仆制度的演变新探
【内容提要】汉、唐两代的太仆,均职掌车马,其职官性质似乎未曾变化,实际上南朝时期的太仆已不再掌车,更重要的是车马的国用与御用分离;北朝时期,虽然形式上一仍汉魏旧制,车马均在太仆辖下,但将御用与国用区分开来却迥异于汉魏,这是学习南朝制度的结果。唐代的太仆制度则是前承南朝,体现了汉唐之际太仆制度演变的总趋势——家国分离及南......
-
〓 试论唐代贵富集团田庄经济的恶性特征
摘要:唐代“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等贵富集团的田庄经济,无论是其发展途径、膨胀方式,还是其作用影响,都表现出明显的恶性特征。贵富集团对土地资源和社会财富贪得无厌的非法兼并积聚和攫取占夺,既不断加剧了个体农户的破产流亡,造成了民生苦难,也不断瓦解了王朝政权的有效统治,剥蚀了国家统治根基,于民生国计都造成了持续的恶性影响,是......
-
〓 汉、唐之间的河套农经开发
作者简介:李三谋(1955─),男,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王玉清(1959—),女,中国农业博物馆副研究员。河套,是指黄河中上游“几”字形流域的两岸地区(套内之土称为河南),包括银川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和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它南望秦川,北接大漠,幅员广阔。这里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草资源,是历史上各派社会势力──中原华夏......
-
〓 论秦始皇的功过是非——秦统一2230年祭
秦始皇的功过是非,永远是一个说不尽争不完的话题。两千年前,他创建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不知什么原因,竟触怒了今天的一些学者,又再次被指责为“暴君 ”,并扣以新制的大帽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始作俑者。当然,这样的观点有人赞成,但也有人反对。反对者认为:中央集权制应当肯定。因为它适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所以为历代天朝所......
-
〓 三国人口辨析
【内容摘要】三国时期户口数量模糊不清,几乎成了中国古代人口史上的一个盲点。根据现存的、少量不完整的史料和不准确的户口数字,要确切地搞清三国时期的人口数量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等于三国时期人口数就完全无从考证,如果把三国时期的部曲、佃客、奴婢等世家豪族所控制的私家户口,由国家典农机构管辖下的屯田户,另立户籍的兵户、吏户......
-
〓 秦始皇置郡考
秦始皇并天下,首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可谓中国政治一大变也,然司马迁于《秦始皇本纪》中但言“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县守尉监”,而不言三十六郡之名,秦之册府档案又于末年战火中毁之一炬,致以千百年来无人能识秦郡县之真面目。有关秦郡的研究综述前人多有阐述,此处不再赘述。[1]目前诸家对秦置郡情况虽众说纷纭,然多赞同始皇二十六年始......
-
〓 近百年来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研究综述
秦汉确定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而以郡县制为主要表现形态的地方行政体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君主统御地方、强化全国统治的有力手段,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地方行政制度是秦汉史研究中的重要领域,涉及地方行政机构的组织、运作,吏员设置、升迁、秩次等诸多问题,一直倍受学者关注,近百年来前人有关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一......
-
〓 北朝粮食亩产再研究
(一)相关研究成果的辨析历代粮食亩产量研究一直是经济史或者是农史研究的重点,它涉及到一个时期的生产力水平的评价问题,此外粮食亩产量的研究又是经济史其他问题研究的基础,比如对一个时期的商品经济的研究,不得不考虑该时期的粮食亩产量问题。关于各个时期的粮食亩产量的研究,除了在各个断代经济史有所体现之外,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
-
〓 汉代官学教育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教育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文化活动。汉代的官学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首创太学、鼓励地方设立学校,对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都产生了莫大影响。本文着重从汉代的官学教育讨论两汉的商品经济发展,以期对当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历史上的借鉴。一、汉代官学教育概况汉代官学有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之分。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
-
〓 中古的实物租税与徭役——《中古自然经济》第三章
第三章中古的实物租税与徭役(一)魏晋时代的实物租税与徭役中国自汉末以后,由于钱币流通的稀少或缺乏,人民于买卖时多改用实物作货币来交易,情形已如前述。复次,当日人民向政府缴纳的租税,由于钱币的缺少,也不复能够如汉代那样以钱缴纳算赋或口钱,而须改用实物。因此,当曹操执政的时候,便于建安九年(204)九月颁布改用实物缴纳租税......
-
〓 唐代“均田制”再研究——实存制度还是研究体系?
【按】本文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1期,有所删节。以下为原文全文。【内容提要】唐代“均田制”是具有广泛影响而又常见的一个基本概念,关于唐宋时代的许多重要见解都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但从《天圣令》复原的唐《田令》可见,田令不是“均田令”,把田令等同于“均田令”是在史料残缺情况下的误认。逐条分析足以代表唐代......
-
〓 汉唐长安的粮食供应与关中天地人关系的消长
【内容摘要】秦汉时兴修的郑白渠,为陕西关中泾水流域著名的水利灌溉工程。《汉书·沟洫志》载郑白渠歌云:“衣食京师,亿万之口”。二千年来,人们一直相信,郑白渠是汉唐统一皇朝首都的衣食之源。班固援引民歌入史,作为信而有征的事实,并不十分确切;汉唐长安粮食供应,关中大约只能提供二百万石,要依赖关东和东南漕运三四百万石;造成关中......
-
〓 十六国北魏时期的坞壁经济
【内容提要】坞壁是中古社会极为重要的基层组织,在社会转型中占一席之地。坞壁作为“小城”的组织功能比较完善,兼具政治、军事和经济功能。坞壁因坞主及坞民身份的不同分成多种类型:豪族坞壁、流民坞壁和胡人坞壁,具有各自不同的经济结构。汉人坞壁的经营方式带有庄园制经济的色彩,而胡族坞壁则刻有部落制经济的烙印。千家一堡,是坞壁经济......
-
〓 关于近年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观察与思考
【内容摘要】近年来,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的研究在人员构成、研究动向方面发生了一次世代交替的变化,既有面临的困境,也有可开拓的新的课题。【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史;回顾;学术史【作者简介】侯旭东,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北京100084)。【原文出处】《社会科学战线》(长春),2009.2.9—16居于......
-
〓 唐代“私田”研究综述
《天圣令》的发现及研究的深入,极大地推进了唐宋法制史及经济、政治制度的研究,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历史所举办的《天圣令》研读班中,通过逐条逐句对令条的释读,发现了许多以往未及展开讨论或讨论有待深入的论题。继续这些研究,需要将以往相关研究的学术史进行更为细致的梳理。本文是该研读班的系列成果之一,以后随着各卷的陆续展开,将继......
-
〓 唐代的“三贾均市”——以敦煌吐鲁番文书为中心
【内容提要】“三贾均市”是唐代政府评估市场物价、规范市场秩序的基本准则,它源于汉代每月对市场货物定期评估的“月平”制度。具体说来,唐代市司每旬要定期对市场上的商品进行评估,并按照质量好坏定为上、中、下三种价格。在此基础上,市司制定市估文簿,并报送州郡仓曹及尚书户部备案,作为官方平赃定罪、官民之间和市与和籴交易以及赋税折......
-
〓 隋唐五代中国西部地区耕畜关系文书掇拾——休休室读史札记
《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十六关于中国耕畜租佃制度,我早在三十年代即感到兴趣,那时抗战开始,图书馆内迁,无从查阅,只在友好间借阅一些资料,草成一篇短文——《关于福建的耕畜租佃》。后虽继续进行搜集,所得无多,亦只限于福建一地,且极不完全,已见我的另一篇文章,【1】不再赘述。至于这些契约文书的过去沿革,更属茫然无考。病中无俚,......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