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隋唐时期山东农作物的种植和分布
李取勉,男,历史学博士,济宁市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隋唐时期,统治者多施以重农政策,大力发展农业,“民以食为天”。时山东地区农业粮食作物的种类如何,其种植条件、状况和分布范围如何,弄清这一问题,对于当今齐鲁之地的农业发展,不无借鉴。一、麦山东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产出优良的小麦。据研究,地理环境对......
-
〓 物泽天华与生态变迁——秦汉时期的生态环境考察
气候条件对于以农业为主体经济形式的社会,显然是经济进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许多资料可以表明,秦汉时期的气候条件与现今不同,在两汉之际,又发生了由暖而寒的历史转变。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至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的秦汉时期,中国文明的构成形式和创造内容都有重要的变化。总结秦汉历史进步的条件,不能忽视生态环境的作用。秦汉......
-
〓 诸葛亮坦然自报家产
说到官员申报财产,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可说是旷古第一人。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统兵十万,开始了第五次北伐。临行前,他向蜀汉后主刘禅递上了一道奏表:“亮自表后主曰:‘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
〓 三国人口辨析
【内容摘要】三国时期户口数量模糊不清,几乎成了中国古代人口史上的一个盲点。根据现存的、少量不完整的史料和不准确的户口数字,要确切地搞清三国时期的人口数量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等于三国时期人口数就完全无从考证,如果把三国时期的部曲、佃客、奴婢等世家豪族所控制的私家户口,由国家典农机构管辖下的屯田户,另立户籍的兵户、吏户......
-
〓 班固与他的“一生之敌”
作为东汉最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班固赢得了后世学者的广泛赞誉。在史学界,他与司马迁一起被称为“班马”或“马班”;在文学界,他又与扬雄、张衡一起被称为“班扬”、“班张”,也有人将他与马融并称“班马”。可这些人虽与班固齐名,却不与之同时。难道班固的学问在当时真是独步天下,没有对手吗?其实不然。与班固同期也有些与之齐名的文人......
-
〓 云梦秦简所反映的土地制度和农业政策
1975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是新中国考古工作中丰硕成果之一。由于墓主生前担任县一级的司法职务,墓中葬入了大量抄录法律条文的竹简,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战国时代秦国和秦代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史料,引起了国内外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重视。不但国内已出版有专门研究这批秦简的专著和论文集,日本也已发表......
-
〓 阮籍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阮籍与司马氏政权的关系,学界一向有不同看法,最近读到顾农先生大文《阮籍是支持司马氏的》(《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月29日),认为司马氏铲除曹爽集团、专擅朝权后,“阮籍一改其过去不肯出仕的消极态度,迅即出任司马懿的从事中郎……从此阮籍与司马氏集团建立了相当密切的联系。……后来他又为司马昭加九锡写了劝进文。阮籍对司......
-
〓 浅析秦汉上林苑农业的多功能性
【内容摘要】上林苑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皇家苑囿,苑中农业的突出特点是多功能性。上林苑农业不仅具有为皇室和都城生活提供物质资料的经济功能,还兼具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等非经济功能,在维持社会稳定、享受文化娱乐、保证生物多样性和调节区域气候等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历史......
-
〓 汉初爵制结构的演变与官、民爵的形成
【内容提要】汉初二十等爵制的公、卿、大夫、士分层大体上承续了秦军功爵制的分层。秦汉之际因功拜爵和普遍赐爵的频繁导致大夫爵层与卿、士爵层间的界限日趋模糊,并演化出二十等爵制高、低爵之新剖分。随着“爵—秩体制”的发展,变动中的高、低爵与相对稳定的以六百石为界标的上、下秩级相结合促使了官、民爵的形成。官、民爵之分对汉晋官僚贵......
-
〓 秦汉里制与基层社会结构
【内容提要】秦汉时期,里的形态和功能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在秦和西汉初期,里是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统一规划、设立于城邑之中、控制基层社会的基本单位,里民的生产、生活都要在国家设定的轨道中运行。随着土地私有化和经济结构的变动、人口的增加,里不断地向四野发散,乡村社会迅速发展,里的生产管理职能淡化,里民之间因身份等级分区居住......
-
〓 简牍资料所见西汉前期的“卒更”
【内容摘要】松柏47号木牍《南郡卒更簿》,所记大部分数据无误,其中一更以一月为期的表述可与传世文献相印证。将《南郡卒更簿》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史律》等文献联系起来推测,西汉前期普通卒更可能曾实行三更之制,即每隔两个月,就更一月。分析松柏木牍中的相关资料,可见各县更卒的人数与使大男中需要承当卒更任务的人数大致相当或相......
-
〓 唐代“私田”研究综述
《天圣令》的发现及研究的深入,极大地推进了唐宋法制史及经济、政治制度的研究,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历史所举办的《天圣令》研读班中,通过逐条逐句对令条的释读,发现了许多以往未及展开讨论或讨论有待深入的论题。继续这些研究,需要将以往相关研究的学术史进行更为细致的梳理。本文是该研读班的系列成果之一,以后随着各卷的陆续展开,将继......
-
〓 东汉的豪族与吏治
【内容摘要】豪族势力响应舂陵宗室发起的复汉运动,合力推翻王莽,又纷纷支持当地政治人物建立割据政权。刘秀征服各地豪族势力,建立了东汉王朝,但仍面临如何在豪族社会基础上巩固统治的问题。豪族占有大片土地,役使贫民和奴婢从事生产并守卫田庄,宗族和宾客是他们的帮手和爪牙。东汉统治者吸取西汉和王莽的教训,不再企图消灭土地兼并,而是......
-
〓 汉代国家的社会性劳动的编制
前言秦汉时期的国家,通过组织编制来自各方的劳动力维持社会运营,并通过社会再生产贯彻国家的统治支配。因此揭示被用于实现国家支配和社会再生产的劳动,及其社会性编制形式的特性,是研究秦汉时期国家与社会存在状况的最基本的问题。在考察劳动的组织编制时,需要区分两个不同层次.一是属于经营内部层次的个别劳动过程中的劳动编制,如农业经......
-
〓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寺、尼寺人口数量的比较
【内容提要】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境内敕建寺院十七所,其中僧寺十二所,尼寺五所。虽然从寺院的数量上来看,僧寺占绝对优势,但女尼的总数却多于男僧。原因在于就单个寺院而论,尼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僧的数量。在敦煌这样一个弥漫着佛教氛围的西北地区著名城市,妇女出家为尼已经成为社会的时尚,无论其出身于上层贵族、还是下层平民都乐于为之。造......
-
〓 中古的实物工资——《中古自然经济》第五章
第五章 中古的实物工资(一)魏晋时代的实物工资所谓“工资”,广义说来,不单是劳动者的工资,而且包括官吏的薪俸,和自由职业者的收入。作者在这里讨论的中古工资制度,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的。中国的工资制度,有如上述的货币、租税及地租那样,从汉末以后发生一个激剧的变动。在汉代,政府给予官吏的薪俸,一半以钱币支付。这种一半以钱币发给......
-
〓 唐代灾害救济实效再探讨
【内容摘要】通过对唐代文献资料的分析来看,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唐代国家制订了较为完善的制度,而唐代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官吏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灾害救济中去,大多数情况下,蠲免和赈贷等救灾措施都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因而唐代灾害救济取得了较好的实效。而作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灾害救济的确又受到唐代社会政治局势以及官吏个人因素等外......
-
〓 “南方本多毒,北客恒惧侵”:略论唐代文人的岭南意象
【内容摘要】在唐代,岭南是贬谪文人的主要流放地。由于其生态环境与北方完全不同,文人非常关心该地是否适合生存,因此他们必然会对该地区的环境形成自己的认识。本文通过考察《全唐诗》及其他相关史料,希望深入了解文人的岭南意象。这种意象主要表现在该地环境恶劣,毒物种类繁多。如果身在此地,随时都有生命之忧。其形成是岭南生态环境、经......
-
〓 唐代经济史的一桩公案——蓝文卿舍田宅建雪峰寺传说辨伪
【内容提要】唐末福州侯官蓝文卿舍大量田宅建立雪峰寺的记载,被广为引用,建构起各自在唐代经济史、佛教史、地方史、畲族史上的理论。但有关蓝文卿舍田业的种种说法只是一种传说,最初出现于明万历末年。证诸唐宋时期可靠的僧俗文献及畲族历史,并与《雪峰寺志》的其他相关记载互勘,完全可以证明其说之伪。因此,由这一类传说支撑建构起来的相......
-
〓 秦汉时期南岭道路开通的历史意义
【核心提示】南岭道路的开通,为中原文化扩展至南海提供了可能,汉武帝时期继承了这一成就。在交通进步的基础上,珠江流域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形成融汇,共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秦的统一,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秦人对交通的重视是促成统一的重要条件,建设联系全国的交通网络又是其重要的行政主题之一。南岭道路的开通,......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