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政府的水利建设
——《中国国家资本的历史分析》第三章第三节
第三节政府的水利建设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水利工程主要包括灌溉和排涝两个最基本的功能,是获得农业丰收的重要保证,故水利工程在我国封建社会自始至终受到政府的重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古今社会的一个共识。“水利”一词较早见于战国末期问世的《吕氏春秋》中的《孝行览·慎人》篇,但其所讲的“水利”,与后来的水利工程概念有比较大的差异......
-
〓 民族记忆与欧洲记忆文化的诞生:二战后德国人与其邻人和解的曲折道路
——关于“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的讨论之二
【作者简介】鲍尔康泊(Amd Bauerkaimper),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历史系教授。【编者按】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0年9月4日至5日在北京主办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世界史)“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
-
〓 杂种:农业生物多样性与中国农业的发展
一、中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拥有上万年的历史。中国农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养活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同时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也给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历史事实不可争辩地说明,这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但中国农业的问题至今依然没有解决。靠什么吃饭?谁来养活中国?[1]一直就是个问题。毫无疑问......
-
〓 大逆转:“保水农业”的终结和“大水荒”的降临
——《制度性干旱》第四章
一、建国以来田亩制度回顾继70年代中国发生人类历史上最为恢弘的农业灌溉革命之后,在80年代,中国农业再次发生了令史家瞠目结舌的巨大变故:中国农业实行了“土地家庭承包制”——“包产到户”,农田被分割为人类农耕史中从未出现过的“极度细碎化”,其细碎程度甚至影响到了汉语语汇系统—连描述土地的不定量词都由“块”变成......
-
〓 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几个问题
《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十四一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是在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经济史的研究,亦不例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之被提起,并引起人们的注意,也是经过一番斗争的。五四运动以后,帝国主义代言人、资产阶级学者胡适之流根据实用主义哲学,大肆宣扬历史没有规律可循;散布东方文明长期静止,外国资本的入侵帮助中国的开化等等谬论。......
-
〓 上堡古国:昔日起义地今日安乐居
在远离都市的偏僻地区,有一些古老而神秘的村落。在那里,一些古老习俗、建筑造像、宗教信仰、历史遗迹,避开都市喧嚣,躲过灾害战火,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他们不是定格过去的博物馆,也并非观光游览的圣地,而是老百姓世世代代生息繁衍、耕织劳作的场所,是活的聚落。这些古村落被称为“记录历史的活化石”。一个古村落即是一个微缩的社会,对......
-
〓 《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后记
抚卷沉思,良久无语。感慨颇多,何及万言!从北洛水滨畔走出来的青年今将步入不惑之年,人生甘苦亦有所体味。而今之所以能研治史地之学并得以初窥门径,与恩师史念海(筱苏)先生、朱士光先生的言传身教,辛勤培养密不可分。在陕西师大风景优美的校园中,十年寒窗,六年都是跟随筱苏先生的杖履度过的。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三记”(札记、读书......
-
〓 早期伊斯兰世界里的农业变革:发生和终结的原因及方式
本文的论题是在伊斯兰教诞生后的几个世纪里革新在伊斯兰世界的提出和扩散,更精确的说是什么成为阿拉伯世界。这个论题涵盖的地理范围从今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向东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它的时间跨度始于约公元700年,终于约公元1200年。变化惭进而确定,以至于到最后它影响到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地区和许多的人们。它们是改造农业的重大变革......
-
〓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
演讲人:刘云德地点:中央党校·理论大讲堂殷墟甲骨文汤因[英](1889—1975)刘云德刘云德 1954年出生,山西人。1982年获吉林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83年获联合国开罗人口中心哲学(人口学)硕士学位,1987-1988年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曾任吉林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现任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学术委员会......
-
〓 休休室读史札记
《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之十二一、福建人祭遗迹偶拾“人祭”的风俗,在我国古代社会史上颇会盛极一时,根据近人的考证,我们知道古代的殷人与春秋的楚、宋诸国,都实行有此种习惯。其实,这个残迹,在宋代的福建,尚可以见到。日前翻读福建地方志,适得有两条的记载。一在闽南的宁洋县:曹四公,集宁里香寮人。生时香雾浓山,三昼夜不散,因名其......
-
〓 废物利用——《四千年农夫》第九章
迄今为止,中国、朝鲜和日本农民实行的最伟大的农业措施之一就是利用人类的粪便,将其用于保持土壤肥力以及提高作物产量。要理解这个措施的演变过程,首先要知道,在西方现代农业生产中使用旷物肥料就如同在工业生产中使用煤一样广泛。但是,旷物肥料也仅仅是在近几年才在西方国家普及,供给短缺才得到一定的缓解。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东方国......
-
〓 工匠的世界:技术进步与古代文明
——“冶金术与古代东亚文明”丛谈之六
《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者的话:长期以来,科学技术史揭示的文明观突出了西方的地位。金属的认识、开发和利用,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一定高度的产物。它不仅在极大程度上推动历史的进步,改写社会的面貌,也代表人们征服自然的非凡能力。古代中国以青铜冶铸为代表的冶金术起步较晚,但它在三代以降数千年的历史中日臻完善,后来居上。透过冶金术,人们......
-
〓 试比较中古时期西欧与中国城市的不同特点
【内容摘要】中古时期,东西方城市基本上都是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在封建生产关系牢固建立起来的前提下,在由地方割据走上集中统一的政治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城市的发展,又为封建经济的全面繁荣、政治统一、社会进步、文化发展以及封建社会的瓦解、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近代民族的形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条件。该时期由......
-
〓 新世纪以来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热点问题述略
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学者们的努力下、特别是各沿海相关省市政府的直接推动下,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不断深入,其中一些问题逐渐成为学者们争论的热点。对于这些热点问题的探讨,可能各自的角度各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可能大相径庭,但对于深化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意义。这些热点主要......
-
〓 论日本的历史反思与自我国际定位
【编者按】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0年9月4日至5日在北京主办了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世界史)“二战后东亚与欧洲历史反思与和解进程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承办,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与中国日本史学会协办。来自中国、......
-
〓 对“大水荒”以往成因的否定和“社会制度成因”的提出
——《制度性干旱》第二章
为什么中国北方会在短短20年内水源全面枯竭?各种学说虽莫衷一是,但主流的观点均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降水减少,气温增高;2、工业与城市用水增多;3、森林植被减少。“雨下少了,水用多了,自然就缺水了”,答案多么“简明”啊!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表层,不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就难免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本文认为这些因素不仅不......
-
〓 感谢部委领导为北京市青少年儿童建立有机食品基地
为了孩子们的健康,应当优先供应无农药残留、不使用化肥、无转基因的“有机农业”食品,还是应当有意供应“化学农业、转基因农业”高农药残留农食品、转基因食品?北京市一百多万大学、中学、小学学生及幼儿园、托儿所儿童,优先供应无转基因的“有机农业”食品,有无生产基地?事实对此给予最好的回答:《南方周末》2011年5月5日《“低调......
-
〓 从古典著作看罗马的土地耕种方式
内容提要:农业是罗马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耕种又是关乎农业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罗马古典著作家的作品中,对于土地耕种方式,除传统的休耕外,还提到土地的翻耕、轮种和套种。这些耕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罗马农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关 键 词:古典著作;罗马;土地;耕种方式作者简介:范秀琳(1978-),女,辽宁大连人......
-
〓 《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目录
《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傅衣凌著,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5月目录一秦汉的豪族……………………………………………………………………………………………………………(1)二论中国的生产方式与农民……………………………………………………………………………………………(15)三辽代奥姑考——母系社会遗迹之追寻……………………......
-
〓 岩画与岩画研究
【核心提示】岩画是史前无文字时期人类活动的遗留物,距今或许几千年,或许几万年,它的存在给我们提供了了解史前人类的证据。把岩画仅仅作为艺术形式,在今天看来有失偏颇,岩画是史前人类用艺术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一个综合体,是我们了解早期祖先活动的一扇窗口,是记载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的历史书。岩画是史前无文字时期人类活动的遗留物,距今......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