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做文化国际传播的桥梁——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系列丛书”
文化具动态性。不仅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文化也永远处于形成过程中。因此,不断汲取与不断释放是文化的常态。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世界上任何文化形态一样,都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求。文化发达的民族,都希望能把自己的文化推广出去,以改善世界文化环境,求得世界文化之大同。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总和,是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而......
-
〓 世间再无史铁生——读《记忆与印象》
《记忆与印象》,史铁生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34.80元 常常听人赞美某某写作者,说,他是用生命写作的。这是一种极致的赞美了,然而,这句话,到了史铁生这里,却并不是赞美,至多算是陈述。我生得晚,但庆幸很早便读到史铁生的文字,被他个体的疼痛感染,常常在阅读他的文字时反观自己。史铁生是一个可以照见我......
-
〓 玄学与理学:一脉相承的一面——读《玄学与理学的学术思想理路研究》
提要: 以往有关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的研究,多各自单独著论,故其所见要在二者思想形态上的差异性,而对玄学与理学的内在关联性重视不够。(而朱汉民认为)魏晋玄学凸显个体价值的身心之学,亦为宋儒解决个体生命价值实现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玄学、理学的身心之学存在着一种一脉相承、前后发展的“内在理路”。魏晋玄学......
-
〓 触摸那份萦绕于心的乡愁——“作家与故乡”系列丛书编者感言
编者按 “作家与故乡”系列丛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第一辑包括《鲁迅的绍兴》《胡适的绩溪》《老舍的北京》《郁达夫的杭州》《沈从文的湘西》《缘缘堂随笔》《林家铺子》《城南旧事》《冯骥才的天津》《王安忆的上海》十册,选编十位现当代著名作家关于故乡的精美文字,穿插著名摄影家陆宗寅、卓雅、沈继......
-
〓 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序两月前《清华周刊》记者以此题相属,蹉跎久未报命。顷居翠微山中,行箧无一书,而记者督责甚急,乃竭三日之力,专凭忆想所及草此篇。漏略自所不免,且容有并书名篇名亦忆错误者,他日当更补正也。中华民国十二年四月二十六日,启超作于碧摩岩揽翠山房。 (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〇《论语》、《孟子》《论语》为两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
-
〓 夫人眼中的陈云:《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采访手记
陈云夫人于若木(1995年6月27日)《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 叶永烈 著 华文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联合出版 1995年6月27日下午2时,我去中南海访问陈云夫人于若木。红墙之外,车水马龙,一片喧嚣。而一入红墙,便感到分外安谧。虽说我曾去过中南海多次,但是去陈云住处,还是头一回。 76岁的于若木,穿......
-
〓 老清华的温度——评《永远的清华园》
陈寅恪先生全家1951年夏于广州合影。第一排:唐筼(陈寅恪夫人)、陈寅恪;第二排(左起):陈小彭、陈流求、陈美延。 托“民国热”“国学热”的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清华园”,在时下俨然已成为一座引人神往的“伊甸园”。在近代史教科书中,它是一幕幕恢宏大戏的舞台,正统、严肃、可歌可泣;在报刊上,在畅销书中,它既是逸闻......
-
〓 “写作之夜丛书”第二本《史铁生说》在京首发
本报讯(记者 舒晋瑜)6月5日,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和“写作之夜”丛书编委会共同举办的“史铁生及写作的当下意义”研讨会暨《史铁生说》首发式在京举行。 2010年岁末,作家史铁生留下300多万字的著作离去。2011年,敬仰史铁生的各方人士,共同组建史铁生相关读物出版编辑委员会——“写作之夜丛书”编委会......
-
〓 让史学研究成果服务于人民群众——华夏版五卷本《中国通史》序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监制并撰稿、集结全国众多史学和文博工作者智慧的五卷本《中国通史》于近日面世。作为一本大众化通史,该书对广大读者接受科学的历史知识,从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辉煌文明中,科学地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道路具有重要的价值。为更全面准确地了解此书,本版刊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为此书所做的序......
-
〓 中国需要重新唤起儒家的“为道”精神
【作者简介】姜志勇,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处副处长,政治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谈起中国人的精神,首先会想到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和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尤其是后书中描述的“窝里斗”、“不能团结”、“酱缸文化”等国人的劣根性,会让人升起一种痛恨和无赖之感。不过,相对于书中所描绘的中国人的形象,现实中的中国人的精神状况......
-
〓 《天行者》:抒写教师的苦难与高贵
2011年8月20日,中国文学的最高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刘醒龙《天行者》夺得桂冠。与其他问鼎该奖的作品不同的是,荣获“茅奖”后的一年多来,评论界对莫言的《蛙》、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等作品一直保持相当的热度,书市的畅销磅数也高居不下,然而对刘醒龙的《天行者》却一直反响平平,不论是文学界,还是教育界,大家都对这部“近......
-
〓 汤一介对中国哲学的思考——写在《汤一介集》出版之时
汤一介先生审读《儒藏》(2008年) 汤一介: 我这一生可以说是在读书、教书、写书、编书中度过的。年轻时我喜欢读中外文学著作。由于读了一些名著,我对人生、社会产生了许多问题,因此我常常向自己提出一些问题来思考。于是,我选择哲学系,希望能了解到中外哲学家思考的哲学问题及其思考哲学问题的方法。为了积累知识和教好......
-
〓 《汉传佛寺建筑文化》详释建筑组成要素和文化内涵
本报讯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最近出版零落尘著《汉传佛寺建筑文化》,本书不仅详尽地介绍了寺院的内容,还结合实例介绍了佛寺建筑的布局特点,尤其对寺院中轴线的建筑如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楼)等建筑单体及其供奉的佛像做了详细的介绍,对中轴线两侧的配殿以及方丈院、戒坛、罗汉堂、寺塔、经幢等佛教寺院的重要组成......
-
〓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佐证——读《辽河文明演变与现代社会转型》
《辽河文明演变与现代社会转型》 田鹏颖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 凡有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大河是文明的孕育者,大河孕育了上古文明,诸如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河文明等,长江、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然而,作为中国第六大河辽河在上古时期却默默无闻。她真的是一片荒芜吗?辽河文明生成和演变与黄河文明有没有关系?辽河文明在中......
-
〓 《上海的城南旧事》:上海城南的沧桑巨变
《上海的城南旧事》 马学强、龚峥主编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以下简称园区),北至中山南路,南至黄浦江,东至南浦大桥,西至保屯路、望达路。2011 年,在黄浦区与卢湾区合并为新黄浦区以前,此地原为黄浦区半淞园街区与卢湾区的一部分,今均属黄浦区。这一带的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唐天宝十年,即公元75......
-
〓 新书架之《起步的十年:茅盾在商务印书馆》
《起步的十年:茅盾在商务印书馆》,钟桂松著,商务印书馆出版茅盾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十年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当鲁迅、郭沫若等人横空出世的时候,茅盾一直潜心从事译著和编辑工作。他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并对世界文学理论思潮作了细致系统的梳理,这些准备导致了他之后的厚积薄发。...
-
〓 《严复全集》福州首发
本报福州1月8日电(记者高建进)在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严复诞辰161周年之际,由福建师范大学主持编撰、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严复全集》8日在福州首发。 《严复全集》的编撰工作由大陆和港台地区20多位专家学者历时十年共同完成,是首次对严复所有著作进行全面收集整理并结集出版。全书共11卷22册,......
-
〓 宁宗一:《金瓶梅》评点的新范式
卜健的《双舸榭重校评批<金瓶梅>》与其副本《摇落的风情———第一奇书<金瓶梅>绎解》,堪称“金学”研究领域的最新、份量最重的成果,对极富民族文化特色的小说评点学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如与其他学者的评点本相比,卜著在阐释文本的价值时,发现和认识小说评点乃是一个有内在思维理路、深具文化意蕴的......
-
〓 《翰墨瑰宝》第一辑重生记
欣赏书法真迹,无论古今,均是一件奢侈之事。限于古代复制技术之桎梏,就连欣赏书法复制品的碑帖拓片,都殊非易事。许多刻帖、拓片或束之高阁,或秘不示人。当代,借助摄影与复制印刷技术,本不能轻易示人之碑帖拓片乃至真迹,终于能有幸以图书形式与广大读者见面。上海图书馆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翰墨瑰宝:上海图书馆藏珍本碑帖......
-
〓 两岸故宫的沧桑风雨路——读《两个故宫的离合》
《两个故宫的离合》,[日]野岛刚著,张惠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35.00元 诸如台北故宫与中山纪念堂招标设计中发生的曲折故事、北京故宫与南京故宫为文物归还大打口水战引来国家领导人出面干预、溥仪在被逐出故宫前对文物的监守自盗、台北故宫与沈阳故宫一对国宝级翡翠发簪的确认、迁台大陆故宫职员从渴望回故乡......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