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非遗文化的休闲意义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国。我国是最早、最积极参与和介入国际非遗保护事务的国家,也是进入世界非遗代表作数目最多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创造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它由我们的生活传承,也丰富着我们的生活。它包括了我们生命过程中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也包括了我们生存世界的我者与他者、人......
-
〓 有内容 有智慧 有意思——论中国美学中的境界
在中国美学史和艺术史上,境界往往作为衡量审美价值和艺术水平的标准而存在。作为艺术鉴赏者,我们常说这个艺术品很有境界(在这个意义上,和意境同义),它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境界是有差异性的,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境界;其二,境界是有层次之别的,有的作品没有境界,有的作品有境界,有的作品的境界高,有的作品的境界低。由此二点,我们......
-
〓 热点观察:“丑书”作怪缘于对中国书法经典的漠视
创新不等于恶搞 突围不等于割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时代审美的承续标记,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活方式的传承,也是民族精神的显现。植根传统承续文脉,以文化人近年来,书法的发展和普及效果显而易见。......
-
〓 传统文化与奥运精神的融合——以“射礼”为例
在近代奥运历史上,由于国力和体育运动普及的原因,中国曾经只是一个边缘性的存在。不过,随着国家社会与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国和奥运会的关系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当“我和你,同住地球村”的歌声响起,当“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传遍世界的时候,中国热情拥抱了世界,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对于奥运的理......
-
〓 贺知章与镜湖
镜湖,又名鉴湖、庆湖、贺监湖等,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会稽山北麓。魏晋以前,镜湖多以水利工程的形象出现。如《通典》载:“(汉)顺帝永和五年,马臻为会稽太守,始立镜湖,筑塘周回三百十里,灌田九千余顷,至今人获其利。”晋室南渡以后,伴随这一时期文人山水审美意识的逐渐觉醒,镜湖才开始作为自然景观之美为人所发现。王羲之云:“山阴......
-
〓 汉语规范化的一次成功实践——《语法修辞讲话》的观点、特色与价值
1951年6月6日到12月15日,《人民日报》连载吕叔湘和朱德熙两位先生的《语法修辞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翌年出版单行本,此后有多个版本面世。《讲话》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由专家实施的汉语规范化的一次成功实践,在普及语言知识、指导语言运用、提高语言能力、促进汉语规范化、推动语文现代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
〓 徐志啸:中国文学史的百年爬梳
中国在十九世纪末之前,还没有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文学史的专门著作,但已有了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文学史的意识和概念,有了可称为中国文学史最早的萌芽读本——或谓“中国文学史之纲”。这话怎讲?港台学者黄维梁在他的论文中理直气壮地提出,六朝时的刘勰,在其宏著《文心雕龙》的《时序》篇中,大胆涉及了文学史的早期意识,这篇《时序》,堪称为最......
-
〓 孟浩然代表作里的“张丞相”到底是谁?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689-740)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之一。唐写本《唐人选唐诗》(残卷)截取其前四句,题“洞庭湖作”,不署作者。宋蜀本《孟浩然集》题“临洞庭”。《文苑英华》卷二五○、卷三二○孟浩然名下并见收录,题“望洞庭湖上......
-
〓 诗学与心学的交会——论明代阳明学人的诗风
作为明代思想史上的重要群体,阳明学人在诗学领域亦有成就。尤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阳明学人而言,诗学与心学之交会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也深刻地影响到他们的诗歌创作,并以不同的风格面相显现出来。性灵持守与旷达之度王阳明以“心即理”“心外无物”“致良知”为论学宗旨,强调“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传习录》下),这确实在一......
-
〓 龙图腾:考古学视野下中华龙的起源、认同与传承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龙为傲,认为自己是人文意义上龙的传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已渗入中华民族始祖崇拜的文化脉络,贯穿中华文明发展的汤汤长河。作为神话性的动物,龙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那么龙的原形是什么?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本文以我国新石器至夏商时期考古发现的龙纹为基础,梳理考古学视野下中华龙的......
-
〓 大隐的缺席——陶渊明不入《世说新语》原因辨析
在六朝时代姹紫嫣红的文学景观中,刘义庆主编的《世说新语》无疑是一部人文价值极高的文学宝典。但是,在这部文学宝典由六百多位人物组成的画廊中,人们竟然找不到陶渊明的踪影。依照笔者昔年所考,《世说新语》成书于元嘉十六年四月到元嘉十七年十月间(439—440),编纂成书的地点即在江州(江州的治所在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刘......
-
〓 也说“衡阳雁”
“衡阳雁”是古代诗词中的经典意象,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均与之相关,如杜甫“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衡阳雁”意象之所以生成,当与“雁不过衡阳”的观念有关。关于其成因,前人有几种不同说法:一是地势使然。南岳衡山有七十二峰,最南端即位于衡阳的回雁峰。古人认为回雁峰地势极高,阻挡了......
-
〓 吴宓的国学观
吴宓是现代思想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学人。他在1922—1933年间主编《学衡》杂志,践行“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学术宗旨;1925年参与筹办并实际主持清华国学院工作,短短一年间清华国学院从无到有并在中外学界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力。那么,吴宓对国学的楷定及其内在精神义理的发明,便显得颇为重要。一如何定义国学,吴宓1925年......
-
〓 文学争鸣:论《乐经》是指曲谱而非文字典籍
中国文化学术史上的“乐经”,是一个亦虚亦实、亦真亦幻的概念。说它虚幻,是因为它只是存在于某些先秦儒道学者头脑中的一部经典,这些儒道学者仅赋予它一个“乐经”名称,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将《乐经》编著成书,先秦以后凡是冠以“乐经”之名的书籍都不是先秦真正的《乐经》;说它真实,是因为“乐经”这个概念并非空泛,它确实是以上古三代乐曲......
-
〓 破解大月氏之谜——中乌联合考古的新进展
月氏是一个古代游牧人群,原生活在中国境内,后在匈奴的打击下,大部分月氏人迁往中亚,被称为大月氏。《史记》《汉书》等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了月氏的历史,但月氏的考古学文化遗存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确认。西北大学考古学科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确立了“立足长安、面向西域,周秦汉唐、丝绸之路”的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以寻找和确......
-
〓 朱光潜人学思想视域下当代美学研究的新路径
著名美学家、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朱光潜晚年以维柯和马克思美学研究为突破口对自己美学思想的深刻反思与系统总结,充分体现出其美学思想与人生理想的高度统一:美或者审美活动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呈现为相互交融、彼此碰撞的动态过程;人亦如此,也是在如陶渊明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人生样态中自......
-
〓 “中庸”中的进取精神
理解“中庸”是理解儒学乃至中国哲学的重要一环。在谈及“中庸”时,人们常常将其与“进取”对立起来。“中庸”与“进取”能否共存的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理论上关乎传统哲学的准确解读,实践上关乎现代价值的合理建构。1 中庸是“万物并育”的宇宙理想澄清中庸与进取的关系,首先应准确理解中庸。儒家之“......
-
〓 重其文德之光华——紫禁城的规划之道
紫禁城规模恢廓,意象深远,是世界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宫殿群。它分为前朝和后廷两部分,前朝主要建筑有中轴线上的三大殿(永乐时名“奉天”“华盖”和“谨身”,嘉靖时更名为皇极、中极和建极,清顺治时改称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和东西两侧的文楼(清称体仁阁)、武楼(清称弘义阁)、文华殿和武英殿。后廷主要建筑有中轴线上的三宫(即乾清宫......
-
〓 塞北诗人江南风——萨都剌诗歌的南方书写
宋代文学与江南的关系相当密切,而元代文人笔下的江南也值得我们探究。有元一代多民族交往交流密切,查洪德先生认为元代文化精神的最大特点是“大”:气象宏大、大气包容。虽然多种文化在元代有冲突,但还是以和谐为主,笔者认同这个看法。萨都剌,字天锡,号直斋,雁门人,有诗集《雁门集》,留存无碑传,其生卒年有争议,泰定四年(1327)......
-
〓 盛开在唐诗里的雪莲花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繁荣,不仅使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成为可能,而且大量的西域物产也随之进入中原。今天带有“胡”字的物产多数来自广阔的西域,包括西亚、中亚地区,如胡桃、胡麻、胡椒、胡蒜、胡葱、胡瓜(黄瓜)、胡荽(香菜)、胡芹、胡萝卜、胡豆(蚕豆),还有豌豆、鹰嘴豆、石榴(安石榴)、椰枣(蜜枣)、菠菜(波斯菜)、菠萝、甘蔗、......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