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丧事岂能无葬“礼”
但凡今日在中国大陆城市里面参加过丧事的人,都可能都会有如下感受:仪式简短粗陋不中不西不伦不类,殡葬收费昂贵服务专横且无视家属心情意愿,来宾着装五颜六色毫无哀情甚而在礼仪过程中互相说笑……整个丧葬过程除了向遗体告别行鞠躬礼外,根本就不成“礼”。按理说,婚丧嫁娶乃民之大礼,丧葬礼尤为重要,古今中外皆是如此。今天,在深受儒家......
-
〓 传统节日:不应消逝的文化记忆
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再强烈:曾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积淀逐步流失,仪式感日渐淡化,节日正演变为简单的假日,或是商家吸金的噱头。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次消逝的今天......
-
〓 《三国演义》的作者真的是罗贯中吗?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明朝嘉靖元年修髯子张尚德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该书最早的刻本,这一说法似乎已成定论。因此,学术界在探讨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时,自然也都是基于上述认识,把《三国演义》作为罗贯中的个人创作,结合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来对其作出种种论述的。然而......
-
〓 择儒学之善者,为现时代服务
儒学中有不少东西在今天还是有其一定的社会价值的。例如:与西方传统文化相比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教色彩是比较淡薄的。儒学适应中华民族的习俗和心理,充分地体现并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征。以伦理道德为例,在西方社会中,直至今日,宗教在维系社会伦理道德、调节个人心理平衡等精神生活方面,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特征之一是,信仰外......
-
〓 不能欣赏昆曲是知识分子素养上的缺憾——关于保存和复兴昆曲的几点设想
近闻中国昆曲艺术和其他国家的18项文化遗产同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该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还呼吁各国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对它们加以保护、保存,俾之复兴。这不但使关心昆曲的人们欢欣鼓舞,就是对昆曲毫无所知的,也颇有人为之雀跃,因这为中国文化的辉煌又提供了一个例证。然而,我想,与此同时必须郑重......
-
〓 倡扬国学,警惕“复古”与“装扮”
原编者按:丙戌开春,周汝昌先生投书本报,云其看到本报发表的关于国学的讨论文章,衷怀欣幸,他表达了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期望,并建议我们就国学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讨论。近年来,国学声气大振,但同时又争论蜂起。我们遂就目前学术界存在的困惑和问题,诚请周汝昌老回答,他的坦诚而富有启发的卓见,或许能为国学的复兴提供一份重要而有价值的......
-
〓 批评的魅力
批评的魅力,在我们今日的“汉语学术─文化界”内,并不在于攻错,而在于帮人“养望”。文人或学者借批评养望而大获补益者,前有余秋雨,后有葛兆光。余秋雨因为他的大散文出了大名。可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批评。这些批评,有的是给他挑“硬伤”的,再就是干脆说他的文章写得不怎么样的。对于这些批评,余先生先前一直很宽容,并不予以追究。他......
-
〓 发扬人文精神,建设人间哲学——廿一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
哲学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从表面上看,哲学似乎离现实生活很远,其实哲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哲学与一般应用性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社会学等)相比,它并不教给人们什么具体的可操作的知识,更不可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果。但是,它从总体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
〓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新发现与新探索
现在许多人在谈“夏商周断代工程”。“工程”是“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在九月中旬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验收,《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也已经于10月出版。这是本不厚的书,连同附录、后记在内,只有118页,约10万字,但确实是200余位专家学者五年来心血的结晶。常有新闻媒体的朋友问我......
-
〓 庚寅六十年祭
“臣工抃舞以扬休,民庶欢呼而趋事”,2010年的中国世博会,中华五千年未有之盛举,普天同庆,发人深省。征鸿过尽,万千思绪遥寄,庚寅六十年的周期结束了,中国的“世博梦”圆了。斗转星移间,一个世纪过去了,但祖辈们为世博奋斗的英姿,追逐的身影依然清晰,不啻文人、商人,抑或政府。回顾历史,展望未来。1893年郑观应的名著《盛世......
-
〓 仓央嘉措:一直被误读,从未被了解
并非仓央嘉措所作的诗,通过网络继续扩散,而真实的仓央嘉措,被介绍到汉语世界实际上已经有81年。谁在误读仓央嘉措电影《非诚勿扰2》上映后,25岁的张心蔚连续几天被“油腻腻的短信诗”轰炸,这些短信都以“你见或不见我”开头,在网上,人们称它为“见与不见体”,源头正是影片中川川在李香山的人生告别会上念的那首诗。人们传播这首诗以......
-
〓 中国城市改名风起云涌是寻回记忆还是经济噱头
2010年,湖北襄樊经过多年努力,把名字改成了襄阳。事实上,在此前的一二十年,中国城市改名的冲动从未停止。一个小小的县市,区区两三个字的名字,有多大的含金量?名字改来改去的背后,相关各方到底有哪些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的考虑?改名风起云涌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教授彭富春联合湖北仙桃籍“两会”代......
-
〓 中国和日本:《三国》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编者按:《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深受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的喜爱。为此,本刊特约请中国《三国演义》研究专家沈伯俊教授、旅日韩国《三国演义》研究专家金文京教授,就中国和日本的《三国演义》研究进行对话,总结成绩,指出问题,展望前景,以期推动今后的研究,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
〓 歌词应提高文学品位
歌词是什么?通常的回答是:提供歌唱的文字。众所周知,音乐是高雅艺术,歌词应当是诗;音乐是大众艺术,歌词应当是平白如话。歌词的高雅性,雅在平白里;歌词的平白味,味在雅趣中——它们的两相补益、两相扶持,才唱得百鸟啁啾般好听。歌曲是听觉艺术,其特性在“接受于瞬间”,因此歌词应写得平白如话,一听就懂。但它又不能是一杯白开水,喝......
-
〓 人民日报三问故宫:为何失守失“语”失“明”
安全防线、文化水准和文化责任的失守,提醒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故宫的公共文化资源性质,不断提高公众文化服务水准。文化是要有载体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要说到现实象征,就算是老外,也会脱口而出:故宫、长城……梁漱溟先生对中国文化的定义——“中国人夙昔生活所需要之一切”,足见国人对中国文化载体的情感多么深厚如海。从这个意义上说,......
-
〓 批判性思维与思维基本功——谷振诣教授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演讲
谷振诣1962年生于内蒙古赤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从事逻辑学、批判性思维和思维方法论的教学与研究。代表著作:《论证与分析:逻辑的应用》(人民出版社,2000)、《批判性思维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帕特里克·赫尔利《简明逻辑学导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译者之一。演讲人:谷振诣时间:2月20日地......
-
〓 略谈孔子塑像
近日,诸多媒体报道孔子像这一新闻,指出雕像内藏三大看点:一、“位置特殊,意义非凡”;二、“孔子是中国文化的名片”;三、“雕像造型似巨石似高山,象征孔子是跨越时空的精神坐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泰山,是我们膜拜的丰碑。”这雕像面向车水马龙的长安大街,巍峨夺目,吸引过往公众驻足瞻仰,从而得到心灵感应,生发时代的联想和岁月的慨叹......
-
〓 时评:如何看待少林寺的现代生存
无论是“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还是“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少林寺的“公众形象”,早已截然不同。近日,又有消息传出,这座千年古刹、禅宗圣地,在柏林、伦敦等地办了40多家公司。消息一出,众议哗然。 争论的焦点,其实并不在“国际化”:如果是出国弘法,质疑估计也就荡然无存。新的新闻,背后仍是老的问题:少林寺是否已为市场......
-
〓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内容提要:作为新史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社会史研究于20世纪初诞生后,经历了兴起、停滞和复兴等三个发展阶段,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近代中国社会格局的剧变是中国传统史学走到尽头和中国新史学应运而生的根本原因,而近代西方社会科学及其研究方法的输入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兴起和走向深入。20世纪六七......
-
〓 反思中国史学传统:史学何以值得尊重?
在人类知识谱系中,发轫较早同时又具有奠基意义的学问,非史学莫属。在传统中国,历史学更源远流长,被誉为“古今之大文”(洪亮吉语),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独特地位。梁启超谓:“我国二千年来史学,视他国为独昌。”又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然而,位置重要并不等于值得尊重。中国史......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