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夏志清早年留美生活
夏志清1961年凭借《中国现代小说史》(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1917-1957)的问世,夏志清一举成名。他此后的学术和生活已为学界所熟知,但此前他的经历,则不是那么清楚。2015年出版的《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一、二卷(王洞主编,季进编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后三卷将陆续......
-
〓 “古城文学家”赵荫棠和他的《影》
赵荫棠《影》 赵荫棠这个名字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已经很陌生了,但在华北沦陷时期,赵荫棠却是唯一一位被称为“古城文学家”的小说家。 赵荫棠,1893年生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师从钱玄同学习声韵学,1926年毕业。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原音韵研究》,颇得钱玄同的好评。“卢......
-
〓 赵元任为什么写“施氏食狮史”
2014年11月19日《光明日报》的《雅趣》专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漫话绕口文”。其中引述了语言大师赵元任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编撰的短文:《施氏食狮史》。作者以为,那是一段绕口令。这使我感到,应该写一篇短文,让人们了解赵元任先生之所以要写这篇同音“故事”的真正意图,以免误会和不确切的说法继续连绵。 关......
-
〓 追梦人刘文英
【求索】 长期以来,提到梦的分析与研究,很多人只知道西方的弗洛伊德和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刘文英先生,一位中国哲学与文化的研究者,用大量历史文献证明,中国古代几千年不只有神秘的占梦迷信,而且有严肃的梦的探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古代学者以自己特殊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对梦这种极其特殊而又普遍的精神现象进行了多......
-
〓 《京报》“文学周刊”与石评梅的文坛往事
石评梅 2005年是原北京“人艺”总导演焦菊隐的百年诞辰纪念,《文汇读书周报》曾在“新书坊”上选刊了焦先生女儿回忆其父生前与石评梅的一段交往。原来我只知道石评梅曾与瞿菊农有过一段感情经历,从新发表的石评梅和焦菊隐的书信看,却原来焦菊隐也曾“崇拜梅姐简直到了爱她的地步”。一个“孤僻”的才女,曾经博得那么多才子的钟情......
-
〓 走近文艺家·田连元:一人撑起一台戏
80岁的他,是一代口吐莲花的评书大家,将评书这门“半身艺术”变成了“全身艺术”,并首次把评书搬上电视,其电视评书作品《杨家将》曾引发收视狂潮。他说,评书要说出味道,重在一个“评”字,拿着人家的书照本宣科讲故事,那是朗读者,不是评书家,真正的评书家要做学问。采访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是件“养眼”的事,他不光说,还带......
-
〓 坚韧 执着 爱心——忆杨绛先生与“好读书”奖学金
2001年,杨绛将夫妇二人的稿酬和版税捐给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图为签订协议后杨绛(右)接受贺美英代表校方赠送的纪念品。新华社发编者按5月25日杨绛先生辞世,享年105岁。她生前曾在清华大学建立“好读书”奖学金。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的贺美英参与其事,本期我们刊载她怀念杨绛先生的文章,重温杨绛先生奖掖后学之事。......
-
〓 大家·王水照:鸠杖先生愈少年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已经习惯了黄州贬谪生活的苏轼得到一个好消息,被他牵连的好友王巩离开贬谪之地北归了。他喜不自禁,写了一首七律《喜王定国北归第五桥》,颔联有句“鸠杖先生愈少年”。据汉唐礼制,八十岁以上才赐鸠杖,而这一年王巩其实还不到四十岁。若如此算来,王巩自然称不上“鸠杖先生”,苏轼这句诗似另有所指,送给王......
-
〓 高手在民间·滩头木版年画与钟星琳
滩头木版年画作为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画,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造纸原料的选择、纸张的制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绘,一张滩头年画的生产需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做出来的年画无虫蛀,遇水不褪色。“开脸”是整个制作过程中的关键,即要给上好色的人物点眼睛、涂腮红、描嘴唇、画胡须等,以使其更......
-
〓 顾景舟的壶格与人格
石瓢壶 顾景舟 制仿古壶 顾景舟 制洋桶壶 顾景舟 制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8岁拜名师学艺。上世纪30年代后期至上海制壶仿古。1954年进入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1956年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
-
〓 《中华读书报》2021年度学者·荣新江:学术是没有止境的
2021年,对于荣新江先生来说,又是一个学术丰收之年。他在今年与史睿合作编著《吐鲁番出土文献散录》(2册,中华书局),新编学术随笔集《三升斋续笔》(浙江古籍出版社),增订再版学术论集《敦煌学新论》(甘肃教育出版社),为《于阗史丛考》(与张广达先生合撰)增加索引之后重印再版(上海书店出版社),将《华戎交汇:敦煌民族与中西......
-
〓 田余庆:我手写我心的史学大家
12月25日凌晨6时09分,我国史学界的一颗巨星陨落了。著名魏晋南北朝历史学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田余庆先生因病在北京离世,享年90岁。得知此消息后,很多学者和历史学爱好者纷纷在网络上留言哀悼,更有人直接来到北大历史系所在地北大人文学苑驻足,以表达他们的悼念之情。缝隙中坚守学术正道 田余庆生于1924年,他......
-
〓 师友梁启超迎新世运开新潮流
梁启超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学者,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不仅如此,他还是倒袁运动和护法战争的积极参与者。虽然生前身后一直争议不断,仍然不妨碍人们从不间断地用各种方式去怀念他。因为他用他的赤诚和灵动酿成了一种潮流,推动了大局,对后世的影响一直在发生。像春风在......
-
〓 雷克昌:学林拾叶
抗战期间,梁实秋主持全国中小学教科书编务工作,请一位模范小学老师撰写小学课本第一册第一课课文。文字不长:“来,来,来上学。”印出来后,招致众多批评,认为对于启蒙儿童来说这些字太深奥。后来,梁实秋为商务印书馆主编教科书时,特邀请一位当时批评得最激烈的作家亲自撰写,并预支了稿费。一个月后,作家把稿费退了回来,说实在......
-
〓 斯人远去 唯余程腔——追忆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
李世济 资料图片5月8日,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在京病逝,享年83岁。又一位京剧大师远去,让人唏嘘、哀悼不已。痴迷京剧 结缘程门李世济生于苏州,长于上海。书香门第的她自幼喜爱京剧,11岁那年见到程派创始人程砚秋,因外貌酷肖程砚秋而被他收为义女,得到程砚秋亲授,程砚秋还请了芙蓉草、陶玉芝、朱传茗、王幼卿、李金鸿等名家教授李......
-
〓 傅抱石的屈原情结
中国画重在写意,中国诗讲求意境,于是诗画天然联姻。我国很早就出现了诗意画,并形成了悠久的传统。尤其唐宋以后,诗画创作更盛,名家联翩而出,名作屡见不鲜。近代以降,傅抱石就是中国诗意画的杰出代表人物。 提到傅抱石,人们会自然想起他水墨淋漓、苍郁浑厚、气势如虹的山水画。其实他的山水画与人物画双峰并立。近代艺术史家常任侠......
-
〓 一位对宋史研究有特殊贡献的长者——纪念程应镠先生百岁冥寿
程应镠先生(1916-1994)是20世纪“上海十大史学家”①之。掐指算来,已仙逝20多年。人到老年常念旧。这些年来,我经常想到他,不时讲到他。讲到他对我国宋史研究的特殊贡献,讲到他的为人与治学之道。想到在他引领下工作的那些日子,想到他留给我的一些不理解或不甚理解的疑问。一我有幸认识程应镠先生,是因为参加编审《中国历史......
-
〓 沉思翰藻咀英华——罗国威先生与《文选》学研究
由于新材料的持续发现与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即使是在版本、旧注等传统《文选》学的研究领域,当代《文选》学研究仍取得了超迈前贤的成绩,涌现出一批以《文选》研究名家的学者。对当代《文选》学者的研究方法和范式进行个案总结,也理应成为当下《文选》学研究的重要任务。笔者从罗国威先生问学已积年,亲睹罗师在选学研究的道路上持之不懈......
-
〓 余冠英先生的几部诗歌选注本——写于余冠英先生诞辰110周年前夕
余冠英先生(1906~1995)是著名的文学史家,也是当代成就最高的人文学者之一。余先生学生时代喜欢创作,常用“灌婴”等笔名发表散文、小品和新诗,已引起文坛的注意。吴组缃认为他是最能代表清华园文风的作家,说他的委宛冲淡处近于朱自清,轻快趣味处像周作人、俞平伯,而纤巧绮丽处则是他自己的。(《谈谈清华的文风》)1931年......
-
〓 翰墨往事:费新我从善如流
1959年,费新我的右腕因关节结核而致残,功能丧失,再也不能挥笔书写。他开始尝试用左手书写,每天伏案苦练,克服了生疏、势逆、手腕迟钝三道难关,终于形成了独特的“新我左笔”风格。他的成功,与虚心接受批评,从善如流是分不开的。他的字原来学的是赵孟頫一路,流利而清秀。自从改为左笔之后,开头时他仍以赵体为主,每天都写。早上去公......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