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谭霈生:守望戏剧一甲子
在前不久的谭霈生戏剧理论学术研讨会上,80岁的谭老声如洪钟:“理论研究还需要继续做!从世界范围来说,现在还有许多需要重视的命题,有些东西需要继续下功夫。” 这位对戏剧理论研究孜孜不倦的学界泰斗,最初的梦想却是当个剧作家。如果从那时算起,他对戏剧的“守望”已经走过了一个甲子。河北高中为他的“人生大戏”拉开了......
-
〓 家风滋养下的百年书风
书为心画。一点一画,无不流露着作者的心性与修为;只字片纸,无不折射着书家人格的光辉。一个书家的成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与天赋;如果是一个家族,父子相传,兄弟争胜,夫妻比试,姻亲相较,书家辈出,前后称雄数百年,那肯定离不开悠厚的家风和良好的教养。琅琊王氏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化望族,这个家族无论是庙堂权贵,还是清淡名士,或是书画......
-
〓 “与儿童文学结缘是我一生的幸运”
——追忆百岁出版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 【追思】 他创作的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深受几代读者喜爱;他翻译了《夏洛的网》《安徒生童话》等世界儿童文学经典;在他的译笔下,中国小朋友结识了瑞典的小飞人卡尔松和长袜子皮皮,意大利的匹诺曹和洋葱头,英国的沙仙、女巫和彼得·潘……他说:“与儿童文学结缘是我一生的......
-
〓 梁文蔷、罗久芳、浦丽琳、汪珏 名家后裔在美国
由于地域的关系,海外华人的晚年生活,我们了解得比较少。海外华人名家后裔的生活更是知之甚少。如今他们中不少人已经陆续进入老年行列。他们每天是怎样生活的?我与很多名家后代交往十几年,去年有机会直接去美国拜访他们,写下如下近距离接触的体会。 梁实秋之女梁文蔷:为父亲作品画插画这是为其父梁实秋上世纪40年代所写的《雅舍小......
-
〓 解体与重建——美术批评家刘骁纯先生访谈
邹跃进(以下简称“邹”):从您的硕士、博士论文,到《解体与重建》这本书我都读过。这中间我体会最深的是您对辩证法的运用。我知道您是王朝闻先生的学生,王先生在研究中也比较注重辩证法。在研究中,您是怎样理解和运用辩证法的?刘骁纯(以下简称“刘”):在关于辩证法的研究方法上,我确实受益于我的老师王朝闻先生。我的硕士论文是研究秦......
-
〓 章开沅先生的最后岁月
章开沅先生的去世,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仅是章门弟子,所有了解章先生的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都在以各种方式悼念缅怀先生。先生的学问道德、人格魅力就像一块吸铁石,让无数人感动和崇敬。夜深人静,端坐桌前,这一年来与先生有关的点点滴滴,忽然一一浮现于脑际。最后的一年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先生遇到了晚......
-
〓 翰墨往事:袁克文“鬻书疗饥”
▲袁克文的日记,页眉有“寒云”署款 在袁世凯的几个儿子中,袁克文极富艺术才华,也颇具见识,堪称一代清才。与他哥哥袁克定一心鼓动父亲称帝且以太子自居的做派截然相反,他并不赞成父亲称帝,曾于1915年秋借昆明湖泛舟作诗“劝谏”:“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赢得士林一片赞誉。 作为享有盛誉的“民国四公子”......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胡适说蔡元培的字瘦骨嶙峋,和一般人点翰林时所写的以黑大圆光著名的墨卷迥异其趣。胡曾问蔡,以他那样的字何以能点翰林,蔡答,也许是因为当时流行的是黄山谷的字体吧。◎陈衍老先生尝与青年学生钱锺书谈话,说到科举,陈衍说:“科举之学,不知销却多少才人精力。今人谓学校起而旧学衰,直是胡说。老辈须中进士,方能专力经史学问,即令早达......
-
〓 “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作者究竟为谁?
近几年来,有这样两句诗,“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在网络上非常走红。事情的缘起是这样的:2017年2月18日,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节目第一期开播。特邀嘉宾中,有一对来自四川金堂县转龙镇的夫妇周小林、殷洁,讲述了他们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1986年7月,周小林还是四川省阿坝师范专科学校历史学专业的......
-
〓 辜鸿铭与“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事件”始末
●辜鸿铭在世时,以其怪诞的外表和奇异的言行搏尽了世人的眼球,成为一道可以与紫禁城相媲美的“文化景观”,受到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关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只有胡适和林语堂两人。1939年,胡适率先获得提名。胡适的提名者为瑞典著名地理学家、探险家、瑞典文学院成员斯文赫定。●辜鸿铭的译文和著作在西方......
-
〓 读书者说:余冠英先生的朋友圈
余冠英(1906—1995),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朱自清闻一多俞平伯吴组缃王瑶郑振铎《冠英说诗》《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先生曾经非常谦虚地说:“我不是文学史家,我至多就是对古代文学,尤其是对先秦乃至汉魏六朝诗歌略知一二,不敢说是一个文学史家。”其实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说他是一位文学史家,一点也不为过。甚至可以说,余冠英还是一......
-
〓 学人小传:王子今
王子今,河北武安人,1950年12月生于哈尔滨。历史学家。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先后任教于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2017年被聘为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2021年获“中国人民......
-
〓 樊锦诗:扎根大漠心系敦煌的国宝守护人
初夏的江南进入梅雨季,杭州溽热的天气与大约3000公里外的西北敦煌迥异,但这两座遥隔山水、看似毫不相及的城市却因为一个人被联系在了一起。她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1938年,祖籍杭州的樊锦诗出生在北京,自1963年大学毕业后,她便开始了与莫高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相守。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莫高窟在1987年成为中国首批......
-
〓 剪纸大师,未见真虎却剪百虎
谁能为民间剪纸正名?谁能让这种淳朴的民间艺术闪耀于阳春白雪的艺术殿堂?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陕西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张志春新著《原创文明中的陕西民间世界:剪纸》记录了数位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剪纸生涯。2008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初十。在陕北人看来,初一是给神过年,而初七人日才是给人过年呢。我们来到庙湾沟高金爱家,和老太太......
-
〓 路遥:用文学给予奋斗者精神力量
今年,《平凡的世界》马来文版首次出版发行。这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出版30余年,加印超过200次,销量超过2000万册,并被翻译成多个语种出版。它深刻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为外国读者开启一扇了解中国城乡社会的窗户。在延安大学文汇山,有一座小小的墓园。《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就安葬于此。在他塑像身后的墙上,“像牛一样劳动,像......
-
〓 翘楚·阳盛全:笔之魂
本报记者唐湘岳(右二)与轮椅上的阳盛全合影。湖南省醴陵市泉湖路的一条小巷,两棵月桂树守着一户人家。轮椅上的老人,就着黄昏稀薄的日光,用唯一能动的右手握笔写字。写不动了,老人把毛笔交给家人,总要看着他们在院子里用水把笔洗净,在树上挂好,才肯回房休息。这位老人就是从湖南省书画研究院退休的国家一级美术师阳盛全。无字天书“取笔......
-
〓 《儒藏》编纂在汤一介学术生涯中的意义
汤一介汤一介先生是当代的大儒,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的儒学由复苏走向复兴的关键性人物,也是新世纪以还面向世界的创新性儒学发展的重要带头人。他晚年呕心沥血、倾注了全部生命力量的《儒藏》工程,可以说是当代儒学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大标志,也是其学术生涯中最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笔。 一汤先生之发愿编修《儒藏》,是有一个大的立意......
-
〓 张琴:唤醒中国蓝夹缬工艺
张琴 资料照片 在北京艺术博物馆的展厅内,为期两个月的“中日夹缬联合展——中国蓝夹缬·日本蓝板缔、红板缔”正用绚丽的蓝红色彩为观者呈现一种跨越千年的技艺。这次展出的两国雕版防染印花工艺精品,均代表了夹缬的不同分支。这种工艺,盛行于我国的唐代,后传至日本。我国的工艺在18世纪后向单色蓝夹缬转变;而日本夹缬也朝单......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华罗庚从不隐晦自己的弱点,只要能求得学问,他宁肯暴露弱点。华说:“弄斧必到班门。”1981年,华又说:“观棋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落子有悔大丈夫,改正缺点。” ◎熊彼特给学生讲课,不希望下结论,他说“如果我有某种作用的话,那么我希望不是去关门,而是去开门……” ◎哲人康德每天都在固定的时间出门作保......
-
〓 傅汉思与沈从文——跨越半世纪的恩与报
傅汉思(Hans Hermann Frankel,1916-2003),德裔美国汉学家,民国才女张充和之夫、沈从文的连襟,生前长期担任耶鲁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中国文学教授,为中国古诗研究、中国文学翻译以及中国文化西传作出了卓越贡献。傅汉思与沈从文二人的交往和互动跨越近半个世纪:20世纪中期,在沈从文耳濡目染的影响下,傅......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