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土博士”的非遗传承之路
他深入山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村民们亲密接触,他立志成为土家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人。他就是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博士腾跃。2015年11月,他主动申请到位于大山深处的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文化志愿活动。初识土家文化土家族文化的“三宝”——山歌、南曲、撒叶儿嗬,这都是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对于这......
-
〓 走近文艺家·瞿弦和:他的声音里燃烧着一团火
有人认为他是话剧演员,有人印象里他是主持人,还有人总能在广播剧、朗诵会中准确听出他的声音。他是国家一级演员,是文艺界众多奖项的获得者,却格外偏爱“荣誉矿工”这个称号。作为煤矿文工团团长,他要求团里的演员决不能在下井表演这件事上说“不”。入伏的第二天,窗外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瞿弦和的思绪随着雨声开始蔓延。讲起自己的艺术生......
-
〓 甘涛与江南丝竹音乐考述
今年是我国民族音乐家、二胡演奏家、音乐教育家甘涛诞辰110周年。他创立了中国近现代第一支民族管弦乐团;作为“南胡圣手”,培养了一大批著名二胡演奏家;收集整理大量江南丝竹音乐素材,创作一系列作品,为江南丝竹音乐保护与传承作出重要贡献;集结南京地区音乐家,创立“南京乐社”;带领南京地区相关音乐家,开创南京高校民族音乐专......
-
〓 张晓凌:青藏高原上“幸运”的考古之花
【手铲释天书】 走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下简称“双古所”)副研究员张晓凌的办公室,记者就被桌上摆着的一幅画吸引。乍一看以为是太湖石水墨画,细看才发现其实是一块形状奇特石头的三个侧面素描。画面底部是一行漂亮的钢笔字:“尼阿底的万年前石叶为高原腹地迄今最早的人类活动记录……”张晓凌说,这幅画是去年......
-
〓 旧书单:无法忘却的记忆
巴金画像 年初,我的新书《那一张旧书单》出版。此书题目取自我的一篇长文,其中通过一篇篇书单记忆,阐释一个观点。那就是作为一个文化人,他生活中的首选词汇,一定是“书单”。从帝王到平民,从学者到学生,从作家到出版人,他们在书单面前,都表现出空前的一致性。所以每当谈到书单时,我记忆的闸门就会自然打开,许多美好的故事,又......
-
〓 睹书怀人·“我们是朋友”——追忆冯其庸先生
1月22日,农历的腊月二十五,著名文化学者、红学家冯其庸先生以93岁高龄离世,这个不幸的消息让我感到意外、悲痛。就在2016年的最后一天下午,我带着刚刚印制完成、还飘着墨香的《瓜饭楼手抄〈石头记〉》,赶到北京通州冯老家里。没想到的是,这次见面竟成了我们的永诀!那天,冯老刚刚出院。我打开木匣,选了带朱批的一册给他,老人家......
-
〓 我的嫂嫂戴乃迭——杨敏如先生访谈录
杨宪益与戴乃迭 访谈者按:2000年前后,我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攻读研究生期间,系里的李岫老师带领一批中青年学者开展一项“二十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的重点课题(该课题成果为《二十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李岫、秦林芳主编),我和几位同学也有幸参与其中。李老师约我撰写《传达中国文化的灵魂――中文英译大家杨......
-
〓 痴探深泉寻珠光——程民生教授访谈录
【关键词】 程民生;访谈录;宋代地域史研究;学术理念;历史教材与教学编者手记:程民生,男, 1956年5月生,河南开封人,回族。1971年初中毕业后下乡当知青,1975年到开封纱厂当挡车工。1977年考入大学。1981年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198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暨南大学历史系,1990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河北大......
-
〓 刘厦:轮椅上的生活与诗歌
刘厦和姐姐刘宁在一周岁时被确诊为脊髓性肌萎缩症,小时候没上过一天学校,要强的姐妹俩自学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刘厦姐妹来到河北师范大学旁听学习。病魔没有击垮一家人的精神,阅读与文学创作让刘厦寻找到生命的力量。几年来,姐妹俩靠一张嘴、一根手指在轮椅上创作出众多作品,相继在《诗刊》《文艺报》等报刊......
-
〓 云中谁寄锦书来——樊锦诗的读书与行路
因敦煌艺术而结缘撰写《我心归处是敦煌》是一次探寻人生大美的过程,因为这本书,我走近了樊锦诗,我走近了一个文化宝藏——敦煌莫高窟,走近了一群可爱的莫高窟人。樊锦诗对敦煌莫高窟的每一寸土、每一棵树、每一方壁画都如此熟悉;对于莫高窟的历史、洞窟壁画艺术到考古保护工作的方方面面,她都如数家珍。在此过程中她毫无保留地向我敞开,给......
-
〓 纪念弘一大师诞辰136周年跨年活动暨北京弘一大师陈列纪念馆精品展即将开幕
岁末年初,纪念弘一大师诞辰136周年跨年活动即将在北京市怀柔区开放路举办。值此2017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全国各地纷纷举办社会文化活动丰富节日气氛。北京弘一大师陈列纪念馆精品展将于春节期间在京郊怀柔开幕,祈愿大众共沾法喜,随喜佛缘。展出时间为2017年1月22日—2月6日,展出地点北京怀柔汽车站旁开放路西口慈恩天下慈恩院......
-
〓 太虚大师小传
太虚,法名唯心,字太虚,号昧庵,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生于清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公元1890年1月8日),死于公元1947年,原籍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生于浙江海宁,近代著名高僧。太虚大师于襁褓中丧父,五岁时母改嫁,依外祖母生活。幼年时,大师曾从其舅父就读于私塾,但因体弱多病,时学时辍。大师的外祖母是一位虔......
-
〓 难忘“教书匠”——忆吴小如师
2011年本文作者孔繁敏与吴小如先生小如先生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任教40余年,发表过十几部文史方面的著作。他自己以讲课为最大嗜好,最喜欢称自己为“教书匠”。学界公认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家、文学批评家、戏曲评论家、书法家、教育家。如今先生已离世两年,但他对我的教诲让我终身铭记。和先生相识30余年。自1982年......
-
〓 梁文蔷、罗久芳、浦丽琳、汪珏 名家后裔在美国
由于地域的关系,海外华人的晚年生活,我们了解得比较少。海外华人名家后裔的生活更是知之甚少。如今他们中不少人已经陆续进入老年行列。他们每天是怎样生活的?我与很多名家后代交往十几年,去年有机会直接去美国拜访他们,写下如下近距离接触的体会。 梁实秋之女梁文蔷:为父亲作品画插画这是为其父梁实秋上世纪40年代所写的《雅舍小......
-
〓 解体与重建——美术批评家刘骁纯先生访谈
邹跃进(以下简称“邹”):从您的硕士、博士论文,到《解体与重建》这本书我都读过。这中间我体会最深的是您对辩证法的运用。我知道您是王朝闻先生的学生,王先生在研究中也比较注重辩证法。在研究中,您是怎样理解和运用辩证法的?刘骁纯(以下简称“刘”):在关于辩证法的研究方法上,我确实受益于我的老师王朝闻先生。我的硕士论文是研究秦......
-
〓 章开沅先生的最后岁月
章开沅先生的去世,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仅是章门弟子,所有了解章先生的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都在以各种方式悼念缅怀先生。先生的学问道德、人格魅力就像一块吸铁石,让无数人感动和崇敬。夜深人静,端坐桌前,这一年来与先生有关的点点滴滴,忽然一一浮现于脑际。最后的一年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先生遇到了晚......
-
〓 “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作者究竟为谁?
近几年来,有这样两句诗,“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在网络上非常走红。事情的缘起是这样的:2017年2月18日,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节目第一期开播。特邀嘉宾中,有一对来自四川金堂县转龙镇的夫妇周小林、殷洁,讲述了他们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1986年7月,周小林还是四川省阿坝师范专科学校历史学专业的......
-
〓 读书者说:余冠英先生的朋友圈
余冠英(1906—1995),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朱自清闻一多俞平伯吴组缃王瑶郑振铎《冠英说诗》《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先生曾经非常谦虚地说:“我不是文学史家,我至多就是对古代文学,尤其是对先秦乃至汉魏六朝诗歌略知一二,不敢说是一个文学史家。”其实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说他是一位文学史家,一点也不为过。甚至可以说,余冠英还是一......
-
〓 学人小传:王子今
王子今,河北武安人,1950年12月生于哈尔滨。历史学家。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先后任教于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2017年被聘为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2021年获“中国人民......
-
〓 剪纸大师,未见真虎却剪百虎
谁能为民间剪纸正名?谁能让这种淳朴的民间艺术闪耀于阳春白雪的艺术殿堂?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陕西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张志春新著《原创文明中的陕西民间世界:剪纸》记录了数位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剪纸生涯。2008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初十。在陕北人看来,初一是给神过年,而初七人日才是给人过年呢。我们来到庙湾沟高金爱家,和老太太......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