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维强:学林新语
◎18世纪英国大学者塞缪尔·约翰逊,有渊博的古典学问,以一人之力编成《英语词典》。在编写词典之初,约翰逊曾向一位贵族请求支持而受到这位贵族的冷漠对待。七年之后,当词典编就,即将出版时,这位贵族却抢先给予好评,并向人示意希望约翰逊能把这部书献给他。约翰逊致信这位贵族,措辞文雅、礼貌,拒绝之意则坚决,约翰逊信中说:“他看着......
-
〓 中国紫砂界的七座丰碑
竹段壶 朱可心制鲍尊壶 裴石民制荷花壶 蒋蓉制仿古如意壶 顾景舟制六方花盆 任淦庭、石生刻 毛顺兴制大竹报春壶 王寅春制 任淦庭刻段泥竹节提梁壶 吴云根制 紫砂,中国的“国粹”之一。 上世纪50年初,中国紫砂业萧条冷清而致奄奄一息。从低矮的作坊里,从窑场的废墟上,从寂寞的蠡河边,一些隐逸的人物出场了,他们集......
-
〓 人物·大家·李祥霆:古琴今声
李祥霆(右一)与查阜西先生(右二)在一起 李祥霆,满族,祖籍辽宁岫岩,1940年出生于吉林省辽源市。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琴会荣誉会长(前会长)、国际古琴学会荣誉会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名誉理事、中艺伏羲古琴文化中心理事长、伏羲琴院院长、北美琴社顾问、伦敦幽兰琴社艺术指导、澳门......
-
〓 学人小传:吴仲超
吴仲超(1902—1984),上海人。早年就读于上海法科大学政治经济专科,1945年至1948年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秘书长,1948年后历任中央华东局秘书长、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副校长,1953年任华东局党校副校长。1954年6月至1984年9月,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曾兼任文化部部长助理。任职故宫后,吴仲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
〓 酬唱寄友情——游国恩、萧涤非二先生交谊考
附言:自忝列费振刚先生门下,就时常听老师聊及编写《中国文学史》时的逸闻趣事。这套不无时代色彩的文学史,从主编人选、编写过程,到实施细节等等,尤其是其影响之大,已成为不可复制的绝响。作为当时最年轻的主编,费先生深度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工作。每次谈及这些往事,先生都对有机会向老一辈学者朝夕请益深感幸运,对老一辈学者之间和而不同......
-
〓 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20周年:被误解的顾颉刚先生
今年是顾颉刚先生诞辰120周年。顾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室的研究员,作为先秦史室的成员,我没有直接接受顾先生的教导,反而对顾先生产生过许多误解。这是很大的遗憾,也是我深感愧疚的。 最初我对顾先生的印象来自鲁迅的小说《理水》,还有《两地书》。觉得顾先生是一个引导青年钻故纸堆的老先生,与鲁迅唱反......
-
〓 我眼中的名人·周有光:闻道是抗衰老的良药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生于江苏省常州青果巷。早年研读经济学,1955年奉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主要成就:主持制订《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代表作品:《汉字改革概论》《世界文字发展史》《中国语文的现代化》等。 1月13日,是经济学家、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109周岁生日,依照......
-
〓 苏北:舌尖上的汪曾祺
著名散文理论家、苏州大学教授范培松曾给我说过一个笑话,此笑话是作家陆文夫在世时说的。陆文夫多次说,“汪老头很抠”。陆文夫说,他们到北京开会,常要汪请客。汪总是说,没有买到活鱼,无法请。后来陆文夫他们摸准了汪曾祺的遁词,就说“不要活鱼”。可汪仍不肯请。看来汪老头不肯请,可能还“另有原因”。不过话说回来,还是俗语说......
-
〓 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摘自《杨绛传》
杨绛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全力创作《围城》,这是40年代文坛的一则佳话。杨绛的《记钱锺书与〈围城〉》一文记述了这段故事杨绛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全力创作《围城》,这是40年代文坛的一则佳话。杨绛的《记钱锺书与〈围城〉》一文记述了这段故事:有一次,我们同看我编写的话剧上演,回家后他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
-
〓 钱锺书为何不读研究生?
晚年钱锺书被学界誉为“文化昆仑”,但以他毕业清华、留学英法的学习经历,学历背景又为何止于“学士”呢?当然,不是所有学问大家都要“博士”头衔,很多人并不热乎于此,陈寅恪即为典型。只是观照民国浓厚的留学读洋博士风气,钱锺书从清华到牛津也一直有机会取得更高的学位,但他为什么选择放弃呢?为何不读清华研究生? 19......
-
〓 李兆顺:以画疗“心”
资料图片李兆顺的《荷塘月夜》被清华大学赠予比尔·盖茨收藏。资料图片在英国的泰晤士河上,有座历史悠久的波利菲尔大桥,原本是黑色的。曾几何时,一些抑郁的人常常在这里自杀。专家建议把桥身漆成绿色,此后的一年来此轻生的人开始大量减少。古时的隋炀帝曾多病缠身,御医百药无效,民间医生莫群锡只是送上一幅青绿山水画,请隋炀帝反复观赏,......
-
〓 一种挑战时间的力量——安特生对中国文明的认识
一百年前的1921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1960)在河南省三门峡地区仰韶村发现了“仰韶文化”,这一发现成为了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的起点。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持续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分布在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
-
〓 山东单美华家庭:为农村孩子创建书院
单美华和丈夫李济远都是山东省高密市的普通乡村中学教师,生活在农村。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留下孩子们在家,课余时间无人看护也无处可去,经常在街头追逐打闹,存在安全隐患,甚至发生过溺水悲剧。李济远决定开办一间小图书室,让孩子们放学后来看书,既能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又能保证他们的安全,一举两得。李济远的想法得到了妻子单美华......
-
〓 最好的纪念是承续与进取——纪念沙孟海诞辰120周年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字孟海,出生于浙江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终身教授、西泠印社社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沙孟海在书法篆刻艺术上卓有成就。于书,化古融今,自成一格,尤其是擘窠大字,有“榜书海内第一”之誉;于印,则清......
-
〓 《三国志》中的人物妙语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文学价值很高,特别是其中充满智慧的人物语言,耐人品读。卞氏智答众人 《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记载,曹丕的母亲卞皇后谦恭节俭,曹丕被立为太子的当天,很多人前来祝贺,有人对她说:“今天可是大喜的日子,您府上有那么多宝物,是不是应该赏给我们一些啊?”卞皇后说:“曹丕是因为年长才有这个机......
-
〓 “她一辈子没偷过懒”——杨绛的创作、翻译与文献整理
《我们仨》书影 资料图片“我不是专业作家;文集里的全部作品都是随遇而作。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2003年,在《杨绛文集》的《自序》中,杨绛这样给自己定位。在百年的人生历程中,这位“业余作者”从未停止记录她的时代、思索人生的价值、守护文化的真谛。在读者的心中,杨绛不仅是书斋里的学者、钱钟书的夫人,而且也是《我们仨》中贤惠......
-
〓 高手在民间·葛招龙:让国宝戏台重现古韵
20世纪60年代,葛招龙出生在盛产能工巧匠的“五匠之乡”宁波宁海。他18岁拜师求技,3年后出师,靠着一手精湛的木作技艺走南闯北,但后来行业式微,他一度放下手艺,做起了小生意。多年前,回到村里的他偶然发现古村保护开发中的古建筑修复需求增多,便翻出尘封多年的工具箱,喊上村里的手艺师傅们一起组建了一支古建筑修复队。很快,他就......
-
〓 独骑瘦马取长途——车锡伦和他的宝卷研究
《中国民间宝卷文献集成》 资料图片 77岁的车锡伦自称“杂家”。的确,作为扬州大学中国俗文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在俗文学的各个领域,如古代小说、戏曲、民俗、民间故事,他都有所涉猎。但在同行学者看来,车锡伦是不折不扣的“专家”:钻研“宝卷”——一种有近800年历史的民间说唱文本——30多年不辍。车锡伦总结:宝卷也好,......
-
〓 陈独秀和沈尹默的“君子之交”
1909年底,陈独秀任杭州陆军小学历史、地理教员时,遇到了在该校任教的刘季平。刘季平是陈独秀在日本的同窗,又叫刘三。此后,陈独秀便到刘季平家里闲坐谈论。 有一天,陈独秀在刘家见墙上新挂了幅字,是一首五言古诗,落款“沈尹默”。原来,沈尹默也在该校任教,昨天他还来刘家喝酒,这幅字是他乘酒兴写的。 第二天,陈独秀敲开......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冯友兰在清华教大三的中国哲学史。冯上课,学生如不发言,他则大都默坐不语,不主动开讲。回答学生问题,冯往往能用日常事物比喻乍看之下艰深的哲理,或把原文的意蕴层次分析得停当入微,而且时有妙语如珠。 ◎何炳棣撰就长篇论文《中国人口研究,1368—1850:一篇制度及经济史的论文》。杨联陞教授致信何炳棣,称道论......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