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博学明理的国际文化使者——沙博理生平记述
沙博理 资料图片 “随着岁月的流逝,虽然我从未失去我身上的美国味儿,但我越来越感到中国是我的国家、我的家园、我的家庭。中国社会有一种从容舒适的温暖和亲切感,我希望永远不要改变。”在中国生活工作了一个甲子之多的沙博理,曾经这样表达他对中国的赤子之心。10月18日,这位老人在北京家中安详辞世,享年98岁。助力中国革命......
-
〓 一笔负千年重任——追忆恩师、《开国大典》作者董希文
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 资料照片董希文(1914-1973)浙江绍兴人,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开设油画工作室培育大批艺术英才。代表作为油画《开国大典》。袁运生 江苏南通人,著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董希文工作室,现任美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代表作为首都机场......
-
〓 布罗茨基译唐诗
约瑟夫·布罗茨基在美国 喜欢外国诗歌的读者,想必知道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的名字,知道这位俄裔美籍诗人1987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知道他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写出过跟中国有关的诗歌作品《明朝书信》;可是未必知道他翻译过中国诗歌——早期跟汉学家合作,翻译中国古诗,后来学习汉语,直接依据原作把唐诗翻译成俄......
-
〓 学人小传:麦英豪
麦英豪(1929—2016),广东番禺人,考古学家、研究馆员,广州现代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主要开拓者。历任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考古队队长、广州博物馆馆长、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第一届至第三届理事、第五届名誉理事,被授予广东省劳动模范,获全国文物博物系统先进工作......
-
〓 新闻人物·贾平凹:原来如此等《老生》
贾平凹 CFP “有许许多多的事一闭眼就想起,有许许多多的事总不愿去想,有许许多多的事常在讲,有许许多多的事总不愿去讲。能想的能讲的已差不多都写在我以往的书里,而不愿想不愿讲的,到我年龄花甲了,却怎能不想不讲啊?!” 带着这样的初衷,贾平凹完成了他的最新长篇小说——《老生》。 谈及这部小说的书名,贾平......
-
〓 看《少帅》,说张学良
电视剧《少帅》剧照今年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80周年。对于张学良将军的了解,人们多得之于电影《西安事变》及相关题材的几部电视剧,但这些影视对许多史实的陈述并不很具体,有的也不够真实。最近上映的电视剧《少帅》在史实的披露上有很大突破,但仍有不够具体甚至不够真实的情况。这并不足怪,因为文艺作品毕竟不是历史文献,也不是当事......
-
〓 在湖湘大地上探索古代中国——张春龙与里耶秦简发掘
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他的家乡湘西是一个清奇秀美、民风淳朴的地方,富有一种神秘的魅力。 2002年6月3日,正是在这里——湘西龙山县酉水畔,里耶古城遗址一号井现场负责人邹波平发现一块木片上有奇怪的墨迹。由此,里耶秦简发掘和研究拉开了序幕,有人称之为“21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春......
-
〓 2021永远的怀念(十二)
陈章太(1932-2021) 2021年10月17日,语言学家陈章太逝世,享年89岁。 陈章太出生于1932年,福建永春人,195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曾任国家语委常务副主任,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 陈章太积极促进我国语言研究和语言应用研究,曾参与筹备成立中国语言学会和中国应用语言学会,......
-
〓 梁启超一生勤奋好学 几次带病听佛学大师讲学
一代宗师梁启超平生经历可称传奇。以康梁致力于变法维新运动“公车上书”就已震动全国。失败后亡命日本,清王朝覆亡之后归国。从辛亥革命迄上世纪二十年代,他从政任高官,最后策动蔡锷云南起义以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篡国称帝,袁世凯羞愤而死。梁启超饱经政治沧桑,后来弃政从事学术研究,著书立说,并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列名四大导师培育人才。......
-
〓 霍春阳:抱常而守一
(资料图片)霍春阳与孙其峰合作作品《山花烂漫》 (资料图片) 提起画家霍春阳,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那一抹惊世骇俗的春色——《山花烂漫》。黝黑的山崖间,黄灿灿的迎春花,冲破政治的藩篱,披展艺术的枝条,似龙须,似凤尾,渴望着爆发,期盼着怒放。 《山花烂漫》,用迎春的新生为亿万中国人登高召唤,“一个新的时代终于......
-
〓 学人小传:张世英
张世英(1921年5月20日—2020年9月10日),武汉人。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先后在经济系、社会学系、哲学系学习。1946至1952年先后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任教。1952年起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外国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59至1966年,担任《光明日......
-
〓 浙江九十岁文物工作者王宗汉的心声——“被认可被需要,有发现有收获”
“2015年对我来说,确实是很有获得感的一年。”2月8日下午,记者来到浙江省乐清市乐成镇云浦小区,看望乐清第一位文物专职干部、90岁的王宗汉老先生。一进门,就看见玄关处码放着半人高的资料,老人家介绍:“这些都是以前工作时留下来的拓片、笔记、手稿等,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做了52年的文物考古工作,王宗汉对乐清的文物家底了......
-
〓 不折不从 亦慈亦让——记沈从文最后的岁月
电影想象 一九八四年十月,凌子风执导的电影《边城》摄制完成。影片开始的镜头,是沈从文在书桌前,这是一九八三年八月在沈从文家里拍摄的。后来凌子风获第五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影片在第九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获评委会荣誉奖。 很难说沈从文会完全满意这部影片,他直到去世也没有看过,张兆和说:“剧本结尾他不同意,说不是他......
-
〓 胡适日记的特色
我看胡适日记,有历史了。最早看的是台湾远流版的,不叫《胡适日记》,叫《胡适的日记》。1997年写《徐志摩传》,在外文书店订购了远流版的《胡适的日记》,一时到不了,便从山西大学图书馆借了一套,影印的,十八册。等我看完,外文书店的货还没有到,就退掉了。过后我就知道自己做了蠢事,该买下的,记得是三千六百元,还是小气了。现在两......
-
〓 司马迁的死生棋局
可以说,从人类有意识以来,就知道有生必有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死是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也是所有恐惧的终极指向。生命只有一次,故贪生怕死也成了人的本能与本性。有意思的是,正是在明知必死的前提下,人类怀着对死亡的极度恐惧,强烈地追求永生,并为此做出不懈努力,从古到今都不曾停歇。因为理智知道永生是不可能的事,就催生出了不朽的理......
-
〓 陈望道: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先驱
著名学者、教育家、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是现代进步思潮的先驱者和语文现代化的倡行者。130年前(1891年),陈望道出生于民族危难之际,自幼立志,为救国救民、振兴民族而奋斗终生。自戊戌变法时代开始,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救国必须启智,启智必须兴教,语言文字是教育的基础。自切音字运动以来,几代知识分子接续努力,为中国......
-
〓 唐朝诗人的稿酬与操守
唐朝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特别是诗词歌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诗人。唐朝的诗人们靠什么赚取稿酬呢?为他人撰写碑文、墓志铭是稿费的主要来源。《容斋续笔·文字润笔》记载,替人写文章而获得润笔费,始于晋朝和南朝的刘宋时期,盛行于唐代。从对待稿酬的态度上,可看出唐朝诗人的人品和操守。唐朝的大文豪韩愈就经常为一些豪门......
-
〓 影响我学术人生的良师——傅璇琮先生
在我书房案头的玻璃台板下,摆着一张傅璇琮先生与我的合影。那是2007年3月,在北大举行的“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会”上的留念。我特别珍惜这一张合影,这是因为它联着直接影响我学术人生的两位贵人——邓广铭先生与傅璇琮先生。关于邓广铭先生,我已写过专文《北大名师奖掖后进之典范》,缅怀邓先生在我宋史研究道路上的奖掖和勉励......
-
〓 燃起奋发的斗志——致敬2020年“最美教师”(下)
用爱心和智慧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点亮万千乡村孩子的人生梦想——坚守在边远、贫困、艰苦地区的教师们因奋斗而“最美”,被他们温暖守护的学生们的未来,也因奋进而闪光。张杰、王秀秀夫妇:走了几万里只为“一个都不能少”张杰是河南师范大学2009届毕业生。毕业时,他和女友王秀秀放弃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山西省临县,成为林家坪镇......
-
〓 陶渊明的民族属性
伟大的田园诗人、《桃花源》的作者陶渊明(365-427)是哪个民族的?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陈寅恪(1890-1969)在1944年发表的著名论文《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一文(始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后收入《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9-92页)谈起,因为这个问题就是由这篇论文产生的。......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