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著名书法家张虎编著,荟萃研究北朝社会经济、政治、书法、建筑、佛教的《北齐义慈惠石柱》一书,近日由中国书店出版。
北齐义慈惠石柱,即今河北省定兴县公元569年建立的“标异乡义慈惠石柱”,距今已1400余年,与故宫、长城等同属国务院命名的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石柱清代光绪年间被发现,是研究北朝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书法、佛教、建筑、慈善、医疗、地方史等非常有价值的历史文物。
本书收录了清代著名学者沈曾植长达3400余字的跋文。除考证历史外,他还指出,此碑书法“自欧、赵以来,未尝有金石著录”。金石收藏家叶昌炽在《语石》中说,此碑“千里邦畿,煊赫名迹”“至今传本,稀如星风”。鲁迅曾辑校此碑文,并用小楷抄录了近万字有关石柱的史料。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罗哲文专门亲临考察、测绘并著文,认为此石柱建筑独特,有的源于希腊与印度,又有自我;其中佛龛建筑早于日本奈良法隆寺30年,四柱式建筑与飞檐沿袭至今,其八面环刻,亦开唐以后经幢的先河。此外,历史学家唐长孺就“庄田与课田”、刘淑芬就“中古佛教的个案研究”“慈济人”、佐川英治就“乡义与国家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为出版此书,张虎用了20多年的时间。除了收录以上专家学者的著述与图录,作者还请书法理论家王玉池对3400余字的碑文进行了注译并首次发表,又撰文探究了北齐石柱引起众多专家学者关注的原因,剖析了其上承秦汉篆隶、下启隋唐楷书的书法艺术和横跨欧亚、又融入自我的建筑风格,梳理了独特的“义、慈、惠”折射出的北朝社会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