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丁杨)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研究院建筑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军新作《尧风舜雨:元大都规划思想与古代中国》已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新书分享会日前在线上举行。王军讲述了这部厚重之作问世的源起,筹备、写作此书的感受以及书中的重要内容和观点。
曾为新华社记者、《瞭望》周刊副主编的王军,对于北京城市规划、文化遗产保护、梁思成学术思想等领域有长期关注和研究,他采写的《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等作品很有影响、颇受好评。2016年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后,他的研究视角延伸到古代中国营建、规划上,“我到故宫工作前,故宫博物院的老院长、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曾跟我说希望我到故宫之后进行宫廷制度研究,要我把先秦两汉的相关文献通读一遍,还要把关于这方面的考古报告涉及的宫廷制度都读一遍。我给自己加了码——读了《二十四史》天文律历志。”王军在分享会上回忆了当初进入故宫博物院受前辈鼓励、埋首书卷文献的状态,他还做了上百万字的读书笔记以及大量调研、测绘工作。这些努力和积累为《尧风舜雨》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在《尧风舜雨》中,王军基于中国古代典籍的理论,依照中国天文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从元大都齐政楼回溯中华文明的创制与承继。书中甲篇《齐政楼名称方位考》考证了齐政楼的名称、方位、中轴线制度,乙篇《元大都规划的阴阳法式》结合中国古代天文律历数术知识研究元大都的建设规划、建筑布局,强调元大都堪称古代中国营建制度代表,有着中国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典型意义。翔实、充分的史料考证、现场勘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尧风舜雨》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对于学界关于元大都中轴线制度中若干问题的分歧给出明确结论,书中还对照分析了元大都与汉长安、隋唐长安、明清北京等古代都城的规划设计,认为由观象授时活动催生的时间与空间密合的观念深刻定义了中国古代营造制度,空间被时间赋予意义,成为知识与思想的载体,塑造了与天地环境整体生成的建筑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