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朝的宗族与社会救济
【内容摘要】北朝时期,战乱连绵,灾害频仍,饥馑渐臻,为了在战乱中求得生存,人们不得不依靠群体的力量,聚族而居。宗族内部,屡有由富有之家发起的救济之举。这些救济,有的是在平时针对单寒亲友的恤助,有的则是在灾荒之年帮助宗亲度过难关。上述赈济活动,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增强宗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家庭成员的仕进和维持世族之家的门......
-
〓 汉代中原诸郡农耕技术选择趋向
【摘 要】两汉农业之发达、技术之高明已为众家所论。牛耕之推广,铁器之使用,乃至代田区田之发明,皆证明传统精耕细作体系之初成,中原诸郡之农耕技术堪为其代表。然细考文献之记载与出土之铁器可知,精耕细作技术在中原诸郡的农业生产中并非唯一选择。其原因与表现皆非常复杂。本文认为,汉代中原诸郡的农业资源与环境条件各不相同,经济与......
-
〓 邢义田谈罗马史背景下的秦汉制度
邢义田先生从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比较了罗马帝国和秦汉帝国的异同。封面邢义田像:李媛 绘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都是广土众民的大帝国,它们在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传统下发展出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形式,这为后人考虑如何治理庞大国家提供了不同的参照体系。台湾“中研院”院士、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邢义田先生在访问复旦大......
-
〓 汉唐间北方农业技术的南传及在江南地区的本土化发展
【摘要】中国传统的农业技术体系率先成熟于秦汉时期,是以北方旱作农业为基础所形成的,所以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汉唐间,伴随中央政权对江南地区的次第开发,传统农业技术的诸多元素也源源进入江南地区,催生了稻作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对江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回顾这一历史过程我们亦不难发现,源自于北方地区的传统农业技......
-
〓 “木牛流马”考
【作者简介】任乃宏,1963年生,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高级工程师。由于三国故事的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中国民间破解“木牛流马之谜”的热情始终不减,不断有能工巧匠造出各擅胜场的“木牛流马”,轰动一时。遗憾的是,由于对制作“木牛流马”原理的认识始终未达一致,大家各执一词,聚讼纷纭,以至这一历史的真相至今难以裸露。作为一名历史......
-
〓 “焚书坑儒”辨
两千多年以来,史家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谴责之声不断。焚书坑儒作为秦始皇的一大暴政似乎已成铁案。现行的中国历史教科书,无论是中学的,还是大学的,都会讲到焚书坑儒。像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 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说:“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
-
〓 隋唐时期中外贸易纠纷及其解决
内容提要:隋唐时期相对频繁的中外贸易产生了诸多的贸易纠纷,这些贸易纠纷不仅存在于通使往来的朝贡贸易中,也存在于边境贸易和海外贸易中。在解决这些纠纷的过程中,出于维护贸易利益和贸易秩序的考虑,双方经常委派专门的纠纷调解者,也曾出现非正规的协商机构和裁决规则,甚至形成了简单的贸易申诉惯例,尽可能避免贸易纠纷的扩大和贸易冲突......
-
〓 西汉萌芽的金融膨胀与应对之策
西汉萌芽的金融膨胀与应对之策边东平作者投稿西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也是第一个完整展示金融活动和资本流动过程的封建王朝,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金融活动有着重要意义。西汉前期在休生养息政策的刺激下,金融膨胀现象日益突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一、金融膨胀的内涵和外延(一)什么是金融。传统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是......
-
〓 偏安中的风流:南朝士风
从空间上看,南朝士人偏踞于以建康为中心的中国东南一角,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舟楫便利,曾孕育过发达的远古文明。随晋元帝南漂而来的北方士族把这里视作文化的沼泽,对南方文化既陌生又好奇,对南方士族既傲慢又偏激。从时间上看,自东晋到梁陈,约占两个半世纪,南北士族在这段时期既有冲突也有融合,中国士风展现出全新的面貌。尽管空间......
-
〓 东汉光武帝“度田”再论——兼论东汉户口统计的真实性问题
【内容摘要】传统观点认为,光武帝刘秀“度田”是一次失败的行动。但事实上,光武帝严厉打击“度田”不实的官员,平息了由此引起的叛乱,使“度田”取得了成功。与“度田”措施相一致,光武帝执行抑强政策以限制和打击豪强势力,其政权并非代表豪强地主利益的“豪族政权”。“度田”事件后,与此相关的户口调查与上计制度一直得到贯彻执行,因此......
-
〓 汉代农业聚落形态的考古学观察
内容提要:汉代农业聚落形态统指汉代小农的各种聚居方式。文献记载中的小农聚居形式称为“里”,多经过周密规划,内部管理体系完备;考古发现则揭示汉代有另外两种自发形成的聚居形式:一是河南内黄三杨庄遗址发现的散居式的自然聚落,一是辽阳三道壕遗址发现的相对集中的聚落。聚落中“田”(小家的田地)与“宅”(小家聚居处)的空间布局呈现......
-
〓 汉初爵制结构的演变与官、民爵的形成
【内容提要】汉初二十等爵制的公、卿、大夫、士分层大体上承续了秦军功爵制的分层。秦汉之际因功拜爵和普遍赐爵的频繁导致大夫爵层与卿、士爵层间的界限日趋模糊,并演化出二十等爵制高、低爵之新剖分。随着“爵—秩体制”的发展,变动中的高、低爵与相对稳定的以六百石为界标的上、下秩级相结合促使了官、民爵的形成。官、民爵之分对汉晋官僚贵......
-
〓 汉唐时期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汉唐时期的地方文献虽然多已失传,但是,我们从古注及类书征引来看,其资料异常丰富多彩,而且学术价值颇高。清人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说:“予谓魏晋诸儒,地理之学极精。”这里所论虽仅限于地理之学,但是无妨扩大其范围,从广义的地方文献方面来理解。这里所说的“地方文献”,包括家族宗人的传记、乡里郡县的概况、割据势力的杂记等,其内容......
-
〓 丝路绿洲国家的货币:本地铸造,抑或外部流入?
【内容提要】丝路绿洲国家的货币体系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明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和汇融。本文以吐鲁番地区为例,结合文献资料和出土材料,对公元五至八世纪出现在吐鲁番的各种金钱、银钱、铜钱进行研究,分析在这一地区的货币体系中,本地铸造的货币和外来货币各自发挥的功能。【关键词】绿洲国家;货币;功能位于丝绸之路中段的绿洲国家,是中华文......
-
〓 唐代物价的变动
一、引言物价一涨一落的变动,对于人民的经济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就消费者这一方面来说,物价贵了,他们往往叫苦连天,因为他们的购买力从此要大大的削弱,以前许多力能买到的物品都买不起,只好把原来的生活标准忍痛降低。反之,物价贱了,他们自然要笑逐颜开,因为他们的购买力从此增大,可以自由享用各种物品,过着很舒适的生活。至于生产者,......
-
〓 中古的实物工资——《中古自然经济》第五章
第五章 中古的实物工资(一)魏晋时代的实物工资所谓“工资”,广义说来,不单是劳动者的工资,而且包括官吏的薪俸,和自由职业者的收入。作者在这里讨论的中古工资制度,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的。中国的工资制度,有如上述的货币、租税及地租那样,从汉末以后发生一个激剧的变动。在汉代,政府给予官吏的薪俸,一半以钱币支付。这种一半以钱币发给......
-
〓 阮籍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阮籍与司马氏政权的关系,学界一向有不同看法,最近读到顾农先生大文《阮籍是支持司马氏的》(《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月29日),认为司马氏铲除曹爽集团、专擅朝权后,“阮籍一改其过去不肯出仕的消极态度,迅即出任司马懿的从事中郎……从此阮籍与司马氏集团建立了相当密切的联系。……后来他又为司马昭加九锡写了劝进文。阮籍对司......
-
〓 唐代市制再议
【摘要】中国古代完全意义上的城市是经过城堡一都邑一城市的演化脉络逐步发展起来的。唐中宗景龙元年敕令“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一向被论者当做市场官设的关键论据,但史文未见唐代政府取缔“非法”市场的记载,各地作为基层市场的草市也多有发展,佐以其他论据,似可说明这一敕条的主要用意在于控制官吏的数量,而非市场本身。此外如分行列......
-
〓 三老与汉代基层政治格局之演变
【内容摘要】西汉初期设县、乡三老为民师,行教化,在地方政治中建立行政与教化的二元格局,从而在统一的汉法中建立礼俗的脉脉温情,达到稳定地方秩序的功效。昭、宣以后,儒生官吏渐能承担起教化之责,三老逐渐吏化,地方行政一元化趋势渐显,二元格局逐渐解体。但作为汉初长者政治的孑遗,三老并不适应官僚制科层化的发展,因此吏化不可能完全......
-
〓 谢灵运《山居赋》的生态意识
【内容摘要】谢灵运《山居赋》是一篇写实性赋文,具有丰富的生态学内容。该赋大量文字直接或间接体现出作者的生态意识:一是生命意识,即谢灵运对人自身的重视、平等对待和珍惜其他生命;一是山林意识,即作者对山林中生物资源的认知和合理利用,以及将自然作为精神家园、对山林精神价值的追求。【关键词】谢灵运;《山居赋》;生态意识;生命意......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