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两极化思维到包容性心态——为《道德经智慧100讲》后记
《道德经智慧100讲》(上海人民出版社即出)大体反映了我三十多年来关于《老子》研究的较新的成果和体会,也包含了一些无法写入正式学术论文中的想法,这些想法对我们如何更好地面对和改善真实的生活世界可能更有参考价值。书稿完成后,虽然非常欣慰,但总感觉还有一些新的想法未能收入,于是想借后记的机会做一个简要的概括,主要是关于人文......
-
〓 新书架:《中国绘画史导论》
《中国绘画史导论》,[英]赫尔伯特·翟理斯著,赵成清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年12月第一版,68.00元 赫尔伯特·翟里斯(1845—1935)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英国著名汉学家。他这本有关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作品钩沉史实,写作视角独特,既涉及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家,又特别介绍了女性和少数民族画家群体,还对......
-
〓 人与玉的相遇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玉是隆重庄严的礼器之材。玉乃国之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魂。玉石之中,“红黄为贵,蓝绿为绝,五彩为奇”,有着“中国红”的鸡血玉乃典雅高贵之玉。 在2012年举行的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于2006年在广西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三门镇被发现的玉种——鸡血玉成为指定纪念品,表达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
-
〓 我国重大基础性学术文化项目《儒藏》取得重要成果
《儒藏》“精华编”主体部分完成 本报北京4月21日电(记者晋浩天)“三藏添新典 时中协太和——《儒藏》‘精华编’成果展”21日在北京大学举行。据北京大学副校长、《儒藏》工程首席专家王博介绍,目前《儒藏》“精华编”中国部分510种、282册已全部整理完成,收录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儒学文献,近两亿字,由北京大......
-
〓 科学考古领路人——纪念中国考古诞生一百年及《李济传》读后
《李济传》 岱峻 著 商务印书馆1.走过百年的中国现代考古学中国现代考古学已经走过了整整百年曲折而辉煌的历程。从1921年安特生等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挖下第一铲,发现和磨光石器共存的彩陶,并命名仰韶文化算起,经过山西夏县西阴村、北京西郊周口店、河南安阳殷墟、山东历城城子崖、黑龙江齐齐哈尔昂昂溪、陕西宝鸡斗鸡台、河北易县燕下......
-
〓 一扇洞察传统文化精髓的窗口—读王蒙新著《中华文化:特色与生命力》
《中华文化:特色与生命力》王蒙 著 人民出版社第一次阅读王蒙先生解读古代经典,进而认知中华文化的作品,应是在30年前。那时的他迷上了《红楼梦》,在《读书》开设研红专栏,在三联推出《红楼启示录》。也应聂震宁之约,为漓江出版社搞了一个评点本,使得红学界一派叹羡。犹记得冯其庸先生的赞赏倾慕,叮嘱在《红楼梦学刊》做编辑的我登门......
-
〓 “专家之学”与“民众之学”的结合
——写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出版之际 【守望家园】 人类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发展了惊人的智慧,产生了海量的知识和复杂的文化,这些文化成果大多是通过极为艰难的探索和长期的实践才逐步形成的,所以非常宝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类社会对知识和文化的积累、发展和传承的需要越来越迫切,相应的制度安排和保障就......
-
〓 新书访谈录: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对话艺术——访语言学学者杜永道
《〈红楼梦〉人物的说话艺术》杜永道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红楼梦》第三回中,有一个发人思考的情节:黛玉刚到贾府,一次与贾母进餐后闲聊,贾母问及念何书,黛玉答:“刚念了‘四书’”。然而片刻之后,黛玉与宝玉叙谈中却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短短几分钟,黛玉就忘记了刚刚说过的话?内有什么隐情?《红......
-
〓 清代旗人妇女的生活实相——读《但问旗民:清代的法律与社会》
赖惠敏教授的大著《但问旗民:清代的法律与社会》,曾于2007年在台湾五南出版社发行过,颇获同行好评。十几年后,中华书局征得作者首肯,于2020年4月用简体字重新推出此书。新版不但在内容上有所增加,如作者新写了第一章“母仪天下:崇庆皇太后的万寿盛典”,以及最后的“结论”等,还按照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的目录编号,将旧引大量......
-
〓 大学者改写的小故事——读《元明清杂剧故事》
《元代杂剧故事》 《明代杂剧故事》 《清代杂剧故事》 陈美林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从古至今,以杂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文化都享有世界级名望。昔日,它与古希腊戏剧和古印度梵剧一道,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如今,基于杂剧的昆曲、京剧等纷纷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全人类的关注与珍惜。 就文化优势而言,文本、唱腔、演艺、舞......
-
〓 沉浸于诗词,所有情感都有安放之处—读《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
一个喜爱中国古典诗词的读者,一个中国古代文论的研习者,无人不接触叶嘉莹先生的著述,如《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唐宋词名家论稿》,等等。如果用一个简单的标签来概括,“古典诗词”无疑是叶嘉莹最为显明的特征。创作、教学、演讲、吟诵、交流、翻译、传承……她的一生,与古典诗词结下不解之缘。她的一切,都围......
-
〓 清华园里的两本日记——季羡林、夏鼐日记中的大学生活
《燕园清华园日记》,夏鼐著,王世民审定,东方出版中心2020年10月第一版,48.00元;《清华园日记》,季羡林著,叶新校注,东方出版中心2018年8月第一版,78.00元1930年,季羡林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同年,夏鼐考入燕京大学,并于翌年转入清华大学历史学系。两人均为清华大学1934届毕业生,都有大学时期的日......
-
〓 著者感言:宋朝如何从陈桥走向厓山
《从陈桥到厓山》,虞云国著,九州出版社2016年9月第一版,45.00元进入本世纪以来,虽然仍在生产正儿八经的学术论文,但历史随笔书评的写作从未中辍过,尤其在退出饱受诟议的考核体制后几乎成为了我的主打。对我来说,宋史相对谙熟,涉笔也最频繁。前年将宋史以外的随笔书评结集付梓,有自序告白:“关乎宋代的文章最多,准备另编专书......
-
〓 《南社人物吟评》:积小以明大,推末以至本
邵盈午先生的《南社人物吟评》(团结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吟评》),是其倾尽20余年心力所凝成的精神胜果,由此所延伸出的学术启示是值得我们用心体识的。我们正处在一个特别讲究科学范型、分工明确、思维条块分割的时代,由此形成了一种逻各斯主义的强大形式霸权,这一点同样反映在目前的南社研究中;结果,丰富的事实遮蔽于抽象的概念,精......
-
〓 中华读书报10月推荐榜
(排名不分先后)《从演揲儿法中拯救历史》沈卫荣、安海燕著,中华书局2022年7月第一版,68.00元《寻找夏朝:夏代史与中国早期国家问题研究》沈长云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8月第一版,158.00元《国文的创生:清季文学教育与知识衍变》陆胤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6月第一版,99.00元《字说中国:汉字......
-
〓 追溯中国思想文化的精神脉络——评《中国道统论》
《中国道统论》 蔡晓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最近读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蔡晓《中国道统论》一书,全书上下两册,80万言,可谓皇皇巨著。书的主旨是探讨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化问题,梳理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脉络,试图读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图谱,从而为当代思想文化构建引来源头活水。全书视野宏阔,体大思精。作者有长期对中国社会......
-
〓 特定视角下的中国诗词曲史
公元二三世纪之交的拉丁诗人泰伦提雅努斯·马乌(Terentia⁃nus Maurus)曾经说:“书籍自有命运。”(habent sua fata libelli)诗人的话常常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对我来说,这句话很适用于本书。本书原是“中华文化通志”中的一种,1992年的《光明日报》上曾广撒“英雄帖”,向全国征集各志作者。......
-
〓 新书架:《探访中国古村镇》
《探访中国古村镇》,王喜根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年2月第一版,128.00元冯骥才曾大声疾呼:“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现在已到了关乎传统村落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本书作者是一位资深记者兼作家,他甘当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志愿者,耗时10余年,用双脚丈量全国300多个古镇古村落,拍摄了数万张图片,撰写了60多......
-
〓 曾繁仁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与启发
《曾繁仁学术文集》全面体现了曾繁仁教授五十余年来在中西文艺学、美学研究领域的辛勤耕耘与理论成就,对当代美学研究具有积极的启发。首先,曾繁仁教授是西方美学研究的开拓者。《文集》第一卷即收录了他的《西方美学简论》,这是“青年之作”,最早出版于1983年。在国内西方美学研究刚刚起步的年代,曾繁仁教授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狄德......
-
〓 重新体悟冯至的精神生命史——读“冯至译文全集”
《冯至译文全集》[德]歌德[奥地利]里尔克等 著 冯至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冯至先生是“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师,他曾被鲁迅先生称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更是中国德语文学翻译与研究的先行者和奠基人。 收到新版的《冯至译文全集》,重读其中的部分篇章,多年之前通读《冯至全集》时的感觉如今更加强烈。这个感觉就是,我......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