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慎终追远话清明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扫墓敬祖、表达自己敦亲睦族的情感追求的全民节日。瞭望中华大地,从白山黑水到云贵高原,从黄土高坡到东南沿海,千山万岭一起点燃蜡烛香火,以古老的方式向祖宗致敬,向先人致哀。多少个世纪,多少代人,多少个清明节,炎黄子孙敬奉先祖、怀念故人,早已成为全民族的集体行动。清明祭祖拜宗是民风,是乡俗,是文化,更是孝心、......
-
〓 绽放,剪纸上的冰雪之花
【学人谈】 编者按 风光旖旎的冰雪世界、透溢着中国式浪漫的冬奥场馆、赛场上奋勇拼搏的运动健儿……在一幅幅剪纸艺术作品中,纷繁多样的艺术表现传递着“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年龄段的剪纸艺术家纷纷拿起手中的工具,以作品描绘冰雪运动、助力北京冬奥。一双双巧手创作出的300余件剪纸作品......
-
〓 语言规范是一个社会认知问题
【语言文字规范大家谈】 中国的语言规范活动历史悠久,可上溯至周秦;现代语言规范活动起于清末,语言统一,开启民智,救亡图存。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话的推广普及、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布实施,使语言生活管理渐趋合法化,实现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步入21世纪后,社会环境变化日新月异......
-
〓 追忆父亲沈福存
【追思】 我一直祈祷,希望这一天永远不要到来。然而,现实却如同山城这个冬天一样,冰冷而苍白—— 2021年11月11日深夜23点35分,87岁的父亲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告别了他一生眷恋的京剧艺术,远赴另一个彼岸。 父亲走得很安详。我们看到他的脸上再无任何痛楚,皮肤光泽如常,嘴角上扬,似是刚演完一出他最满意的剧......
-
〓 探索星空:百年冰嬉“活起来”
随着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临近,冰雪运动的相关话题持续升温。“冰嬉”作为中国冰雪运动历史脉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被更多人知晓。清代“冰嬉”是君主于冬令时节举行的冰上军事典礼,不仅承载着军事训练和庆典仪式的重要功能,更集合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近年来,随着“数字人文”概念及技术的引入......
-
〓 光明时评:从种子到芯片 感受大学礼物的“心”意
“即将开启人生新旅程的新一届南开人,请领取你的‘建党百年特别版录取通知书’”,6月23日,南开大学官微晒出新版通知书。据介绍,将随通知书一并寄出的是两粒来自嘉兴的莲花种子、一枚写有“不负韶华”的书签,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南开大学毕业的第一名研究生李正名先生的亲笔信。同一天,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典礼上亮相的“神秘毕业礼物”......
-
〓 画中话节气:时至清明,亦节亦气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既是自然节气,又是传统节日。《淮南子·天文训》中对清明的表述是“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乙位在东南;东汉许慎所编著的《说文解字》对“风”的解释是:“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当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时,清明风到来,即是清明节气。清明风即东南风,风力不大,暖......
-
〓 尝春
在陕南,惯于把立春称作开春。节气到了,乡间百姓就开门开窗,把春风迎进屋,把春雨迎到草木身旁,把好春光径直迎进心房。草木的关节开始痒痒,积雪消融的泥土开始发酵,黄土地有了新的肤色,油绿的小麦、豌豆和油菜,身子骨活泛起来,拽着春天的衣袖在田野上奔跑。老农蹲在田坎上,用手中的烟斗叩响春天的大门,直到花草从地缝里冒出毛茸茸的嫩......
-
〓 知味斋:花生
花生,又名“长生果”,也有地方叫“落花生”。叫“落花生”,让我想起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以“落花生”为笔名的许地山,他曾写过一篇被人熟知的散文名作《落花生》,多年来一直被收在初中语文课本上。开头我记得很清楚: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
-
〓 整治论文学术不端应加大公开惩罚力度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报告,中国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已经居于世界第二位。而另一方面,中国SCI论文撤稿数量也居高不下。据统计,2020年1月至7月30日,世界各国撤稿论文总计1143篇,其中,中国388篇,高达34%。撤稿观察网站标注的撤稿原因多达82种,排在前6位的分别是“出版机构调查”“同行评审虚假”“文章重......
-
〓 国色天香话牡丹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的《清平调》拟化杨贵妃之国色,写尽牡丹之天香,花面相交映,一如《簪花仕女图》,花容月貌、倾国倾城正在春风沉醉处。说不尽的历史故事为仪态万方的牡丹增加了雍容华贵的厚重,而它又更是文艺缪斯之花,汤显祖之《牡丹亭》、故宫藏宋画《牡丹》等无不借重此花而......
-
〓 《新生万物》:非遗的时代倩影
新年伊始,江苏卫视推出大型非遗焕新纪实节目《新生万物》,拓展非遗节目纵深,提升非遗节目的内涵容量、人文含量和表达力量,为观众提供了新鲜独特的审美体验。 《新生万物》是围绕非遗传承而展开的纪实节目,发起人杨澜邀请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和新锐设计师们,探访并体验了全国11个非遗项目,呈现其原味活态,......
-
〓 光明时评:新春开学,请收下这三个“礼包”
眼下,各地迎来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的第一个开学季。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日前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全国疫情形势总体平稳,今年春季全国学校能够实现如期、正常、安全开学。对照过去的多种不确定,眼下的如期、正常、安全,何尝不是全社会为孩子们争取到的三个“礼包”。 第一个“礼包”,生活回归的......
-
〓 策展人手记:在新征程上讲好古文献故事
“20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自今年1月14日在国家典籍博物馆预展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普遍赞扬。该展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是多家单位同心协力、资源互补、发挥优势、通力合作的重大成果,也是档案馆、研究院、博物馆、图书馆跨界......
-
〓 《见证香港故宫》:给香港未来留存一份珍贵档案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纪录片《见证香港故宫》播出后即引发了观众对香港故宫的向往和关注。纪录片以纪实风格为主,采用跟踪拍摄、动画特效、航拍等手法,在200多天的时间里独家记录了从香港故宫动议、设计到建设,直至布展、开馆的全过程,尤为可贵的是采访了许多当事人,留下了很多极为难得的视频资料。与其说它是纪录片,还不如说它......
-
〓 文化评析:谁说年轻人不爱非遗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新技术层出不穷,新产品琳琅满目,新模式推陈出新,新生活丰富多彩。与此同时,有些行业消失了,有些产品萎缩了,有些技术失传了,不少有识之士发出“救救非遗”的呐喊。毋庸置疑,非遗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保护传承刻不容缓。各级政府在行动,激励政策相继出台;专家学者在探索,活化路径妙招涌现;非遗传承人在坚守,创......
-
〓 一线讲述:主题书店,鲜活的文化现场
2019年,第一次来到码字人书店时,就因为“戏剧·诗歌·电影”的主题很符合我的爱好而印象颇深。2021年暑假,我来到码字人书店做兼职。 我的工作包括整理书架、结账、帮会员借书还书、制作一些简单的饮品,等等。第一天上班,准备闭店的时候,我意外地发现竟然还有一个客人。那时已经过了关店时间近二十分钟。他眼睛红得像只兔子......
-
〓 大龄读研为哪般
近日,有媒体刊发了一篇《年龄大了读研,越努力越焦虑》的报道,引起了网络上对大龄读研群体读研动机、就读压力及择业选择方面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57万人,比去年增长21%。自2014年起,教育部取消了考研的年龄限制,随着考研热的不断升温,考研和读研队伍中的大龄群体也逐步走......
-
〓 我与《石门颂》
“君德明明,炳焕弥光。刺过拾遗,厉清八荒。奉魁承杓,绥亿御强。春宣圣恩,秋贬若霜。无偏荡荡,贞雅以方。宁静蒸庶,政与乾通。辅主匡君,循礼有常……” 这音韵明快的称颂文字,出自汉代隶书字帖《石门颂》。从这本字帖开始,我对“颂”这一文体从认识、理解到亲近、服膺,有一个不算短的过程。 三十多年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我在......
-
〓 文化评析:大历史观让文艺创作更加心明眼亮
文艺天生具有某种历史气质。从我国的早期绘画半坡彩陶盆上的人面鱼纹,到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再到戏曲舞蹈萌芽于远古先民祭祀娱神的典仪活动等,都承载和包含着诉说、回忆、记录历史的作用及功能。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先秦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它们作为形象生动的文艺作品,......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