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河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新时代人文精神与学术创新”暨《人文》学术集刊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总编辑魏长宝,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人文》学术集刊总编辑张宝明等主办方领导和代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周程,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中江等约二十名专家学者出席座谈会。
《人文》是由河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主办,《人文》编辑部编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集刊。《人文》倡导人文关怀,突出学术原创,注重实证研究,强调学科融合,旨在打造一个发表优质学术成果以及面向更广大读者传播人文学术新知的平台。2019年9月出版第一卷,至今已推出三卷,所刊发的叶嘉莹《为什么讲诗要从〈古诗十九首〉开始》、池田知久《近代日本的中国哲学研究》、杜书瀛《文学的“意识存在”和“物质存在”》等文章受到学界关注和读者好评。
赵剑英在会上致词,他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我想,在促进人民精神力量方面,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方面,我们人文学者有大量的事情要做。在这样一个时代条件下,我们对人文精神和人文学科的价值会有更充分的认识,也更能看清《人文》的办刊意义和价值,并增强了我们办好这份集刊的信心和决心。”
“近代以来,面对种种问题,我们曾虔诚地相信科学的力量,但许多问题并没有迎刃而解。面对诸多无解的问题,我们愈益发现人文的价值。人文可借教化之功化成天下,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起到某种化解的作用。”谈到为何要高张人文大旗,并创办《人文》集刊,张宝明说。他指出,不能把“化成天下”理解为一蹴而就的事情,“化”是一种涵养铺垫,日积月累,润物无声,“人文的无用之用走的是一条诠释世界的路径,而不是改造世界的路径。但它并不是走进象牙塔,因为它所关注的问题都来自于现实”。
“何谓人文?第一,像我们常常谈到的人文关怀、人文精神,这是一个层面的理解。第二,是指与社会科学相对的人文学科,包括文、史、哲以及宗教学、考古学等。”王中江认为,这两个层面的理解有一个如何结合的问题,《人文》集刊的办刊中也有一个在学科愈益细分的时代如何贯穿人文关怀的问题。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单正平指出,“人文”这个概念中,核心是价值观的问题,“任何时代,真正能引起思想振荡的文章、杂志或者图书,都是因为贡献了震动时代的价值观”。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邓子滨认为,我们应重新评估人文的价值,“一个国家现代转型过程中,初始阶段也许更加依靠工科,但长久而言,文化或者人文,还有法治的支撑会更为重要”。
座谈会由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审、《人文》主编祝晓风和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人文》副主编展龙主持。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仲伟民,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院长刘岳兵,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施爱东、张重岗等围绕人文精神、人文学科以及《人文》集刊等话题作了深入讨论。他们认为,《人文》集刊显现出一种沉静、优雅的气质,“堪称杂志界的一股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