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墨客网!请【登录】或【注册】
  • 手机访问 | 联系我们
  • 墨客网

  • 名家推荐: 李秀华 邱禄生 蔡纯杰 魏振同 石雨 杜鸿光 冯磊 王绍明
  • 首页

  • 艺术先知 墨客专稿 艺术动态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文玩杂项 国宝文物 诗词文赋 文史国学

  • 艺术名家 书法家 画家 机构

  • 传世名作 书法欣赏 字帖临摹 碑贴长卷 名家书法 名作杂赏

  • 艺术展览 全部展览 当代书法 当代画作

  • 墨客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金辽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国学百家 国学文化 文史经典 诸子百家 朝史综论 国学名士

  • 墨客学堂 书法知识 绘画知识 文房知识 装裱知识 鉴定知识 收藏知识 拍卖知识 历史知识

  • 华夏历史 朝代历史 历史人物 著名战役 野史秘闻 史料杂谈

  • 墨客故事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民间故事 儿童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幽默故事 恐怖故事 传奇故事 哲理故事 亲情故事 谜语故事 校园故事 名人故事 故事杂赏

  • 商
    城
    分类阅读
    艺术先知艺术展览艺术拍卖投资收藏解读评论横幅展示趣闻杂谈文化人物文献书籍文物古玩墨客专稿诗词文赋国学文史
  • 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先知 > 文物古玩

    学书法,临帖很简单,就七条!

    信息来源:墨客网  |  阅读次数:2066次  |  更新时间:2018-05-30 10:32:59

    草书《书谱》很难吗?我们日前刊载了一篇《“绞转”笔法,一学就会!》。很多书友对此非常感兴趣,也在询问示范讲解者为何人?今天特转载此文,以飨读者。

    张志庆,1971生,山东即墨人。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曾获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奖”;全国首届行书大赛一等奖;全国首届手卷书法大展优秀作品奖;“北兰亭”电视书法大奖赛二等奖;山东省书法创作突出贡献奖;第十四届“群星奖”一等奖……

    临帖是书法学习的唯一门径,离开了临帖则书法不能进步。世界上的各门艺术中,恐怕只有书法与他的传统联系的如此紧密,离开了对传统的正确继承,书法几乎不能前行。历史上有多少狂妄的“创新”者,在推倒了传统之后,也都在还没有摸到书法大门的时候就倒下了。所以,聪明绝顶的米芾在45岁以前竭力集古字,临帖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45岁以后才一变,遂卓然成大家。明末清初的王铎在中年后,自己个人风格已形成,但仍然大量临习阁帖,以至于能熟练的将不相连属的阁帖中王羲之的信札,随意剪裁,写成一幅,足见其对阁帖的熟悉程度。当代写碑大家陆维钊先生,至晚年临《兰亭序》数百通,且慨叹说,如果我能早一点临《兰亭序》,我的字还会更好一些。临帖,成为很多名家的必修课!而成名后的自诩者,放弃临帖学习,我们看到他们或停滞不前,或出现大幅度下滑,所以“有空多临帖”,是走向书法颠峰的捷径。然如何把握临帖过程的诸多问题?余不才,据自己多年实践,试述其由。

    |一| 专与博的问题

    这是个老话题,但处理好这个问题,从近处看,可以解决如何迈步的问题;从远处看,可以解决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家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我认为应先专,后博,然后再专。先专是选自己喜欢的一家碑帖,集中精力,花3—5年时间,日临夜读,仔细研究,达到闭目能诵的程度,则完成任务。以此为基,对此系列书风前后各代的名家诸碑帖,做系统化的观摩与了解,不在精,而重在会于心,着于眼,各家形态各异,能明辨差别。但要注意这些形态俱为表象,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要能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在这个过程中,要在思想上形成对此书风的历史与现在系统化的认识,找准自己在这个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再扩展到对整个书法史的全面认识,对历代书法家的风格与作品应如数家珍,然后,再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史、哲的了解与学习,此为博。经过上述专与博的首轮学习,大致可以了解自己在哪个方面能有发展,自己有那些缺点,所谓“知己者明”,此时便可扬长避短,找准自己的兴奋点,花大力气钻研下去,穷究所发现的每一个问题,找出原因、解决方法、以及效果如何?“衣带渐宽终不悔”,此谓之再专。人生苦短,精力亦十分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飞速运转的社会中,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少,欲全面开花,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学书法的道理是一样的!

    |二|被动与主动

    对新碑帖进行临习的开始阶段,应该是以帖为主,克己入帖,我认为是被动阶段。此时可先将此碑帖悬于壁间,仔细观摹月余。对其形、神、用笔有了较为感性的认识后,再动手去临写。临写时做到“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孙过庭语),此时,可以用双钩,幻灯放大,等等手段对原帖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与临写,临写的量要大,尽量去掉自我理解的因素在手上出现,尽量做到熔入原帖。经上述学习,此时对原帖已了如指掌,可以以其一点作阐发,笔法、形态、神韵俱可,忽略其它各点,如同照像的聚焦,进行有目的的临写,则由被动转为主动,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点,融入自我的书风,则帖为我所用,帖已成为我。

    |三|象与不象

    在上述临帖的被动阶段首先要象,做到毕肖。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说“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

    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寻找、分析能与碑帖象的因素,一个细节也不要放过。尽量达到照相式完美复制。包括用纸、用印、用墨、用笔、字形、章法等等。然后分析我为什么象了?对不象的部分认真分析为什么不象?差在哪里?找出原因,重新临摹。不象有两种情况,一是根本临不象。临者在书法各要点运作功力上与碑帖相差较大,眼界、理性的分析能力都有很大差距,是能力不高的表现,是必然的。临象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高度,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进步。二是不想临象。不想临象的原因很多,但这往往是建立在临者有极高的控制书法诸要素的能力上。以原帖作为引子而进行的创作实验,性相近者则留之,不可取则弃之。是一种主动的摄取,是建立在临者对原帖清醒的认识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如清王铎,有数量众多的临二王的巨幅大轴,用笔、结构、章法与原帖全无一点相象之处,是不象的临帖,已转化为主动的准创作!象是基础,没有毕肖,则不象无所依傍。取其一点浅尝辄止,如果眼力不高,往往失去对原帖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极易学成习气,如果以此方法涉猎多帖,往往会习气缠身,无可救药。尤其是初学者,更不可多用此法,最终会毁了自己对书法的良好感觉。

    |四|抄帖与信笔

    很多人临帖非常刻苦,但收效却甚微,究其原因,是抄帖而不是临帖。抄帖是漫无目的,没有思考,不加分析,翻开字帖就写,写完后脑中一片空白,或只保留一种书写的感觉,记住的东西很少。抄帖收效甚微,实在是浪费学习时间的“绝妙方法”。抄帖劳而无功,是无效临帖,是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最容易 犯的问题,会严重打击学习者的积极性,危害很大,不可小视。可以用下面的方法纠正:每天临帖定时、定量,量不可过大,要视时间多少而定。先读帖,后临写,写后反思,今天收获是什么?记住了什么?并做出记录。如此往复,则抄帖的毛病可以纠正。而且还可以养成勤思考,写书后感的习惯,这样可以为以后的进步提供参照,便于更好的拾漏补缺,及时修正前进的方向,时间长了,也便于形成自己的艺术思想。如稍加整理也可能形成理论著作。历史上的大书法家有很多都是如此。信笔是笔不在书写者的控制之下的乱画,是技巧不熟练的原因,同时,也是书写时不加分析、不动脑的原因。在初学者中存在,在老手的书写中有时也存在。老手的信笔往往表现为一种习气,更令人讨厌!初学者的信笔多是临帖的方法不正确所致,如抄帖,纠正了抄帖的毛病则信笔也会随之解决。而老手则比较麻烦,是不思考,不学习等等……原因较复杂,有时要完全纠正信笔,须推倒重来!

    |五|精临与泛临

    精临是对一本字帖,从字形、用笔、用墨、章法等等各方面做全面的、细致的分析和研究,结果是毕肖此帖。是在学书法阶段必须经过的一步,没有精临则自己的书法大厦是永远也建立不起来的,这里没有捷径,任何漂亮的言辞和完美的想法都是代替不了的。泛临是在精临的基础之上,所做的一种了解性的临习,属于博的阶段用的方法。现在有很多人,过多的依赖自己的眼睛,以为认真看过的就会了,当然也有这样的天才,但现实中是不多的,用眼睛临帖,往往学的是表象,很容易染上习气,泛临阶段的书写是非常必要的,它是建立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会纠正视觉的偏差,更准确的把握原帖的特点和风神,对碑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六|优点和缺点

    我认为书法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艺术。观历史上那么多的书法大家,他们的优秀作品的优点是那样的依赖他们的缺点,以至于当你想去掉缺点的时候,就会连他的优点一同扔掉!临习时如不能毕肖,又怎能得其优点,明其缺点?靠眼睛临帖者更要正视作品的优、缺点,仔细区分,看那些可以去掉,那些不能去掉,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作谨慎、合理的取舍。书法在历史上,存在碑和帖两大系统,这两大系统各有优缺点,学习任何一个系统的书风,都必然存在缺点,从另一个系统的视角来审视就会看得一清二楚,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帖学的内部,又存在者正与反的两个方面,如二王为正,则隋智永,唐孙过庭、高闲,五代杨凝式,宋米芾、苏轼、蔡襄,元赵子昂、鲜于枢、康里子山,明刑侗、董其昌,清王文治、朱耷俱为正;而唐颜真卿,张旭、怀素,宋黄庭坚,元杨维桢,清王铎、傅山等等,则为反,正反两方面,可以互补,不可偏废。

    |七|虚与实

    虚与实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如果把临象作为实,不象则为虚;优点看作实,缺点则为虚;被动看作实,主动就是虚;帖中可见的物质化因素,如结构,材料、印章为实,则不可见,但可以感受到的,用笔的方法、作者的书写状态、精神因素、性情的表达等形而上的,帖外的东西为虚;把技巧的到位看成实,则弱化技巧注重感情表达为虚。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离开了实,虚无所依傍,离开了虚,实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实易得,虚难求。古人云“高手运虚”!虚不是一句“字外功”就能概括得了的,他存在于优秀作品的每一个角落。离开了虚,那些优秀的作品会失去很多光彩。学书者离开了对虚的把握和体会,则作品没趣味,个性亦不能突出。对虚与实的辨证认识和反复体悟,伴随整个书法学习和创作的全过程,观历史上的一流名家,其熠熠生动的作品中无不透露出对虚与实的恰当的把握和体验。当我们学书法多年,作品仍然不能够令人满意时,可以审察:是否对书法虚与实的东西体验不够?当我们从心底体验到虚与实的存在时,那么你的作品一定会大有改观。

    上述几方面,为便于叙述,分开来说,实际上是一体的,不能截然分开,在临帖的过程中是共同存在的,只是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而已。

    书法的学习如同走路,正确的临帖方法如同远行找对了路。路走对了,即便再遥远,再艰险,也总能到达目的地。如果路不对,路越好,走的越快,离目的地越远。临帖的每一步,如同乒乓球运动员的每一个动作,动作不规范,训练不过硬,即使心再狠,用力再大,也只能打球出台。中国乒乓球队严格而科学的训练方法,是使中国乒乓球领先世界的法宝,而并不是得冠军的某一场球。这种正确、严格、规范、科学的方法使中国乒乓球运动员代代有高手,有强将。而书法要始终保持一个较高水平的进步,离开了正确的临帖方法是行不通的,在这里无论你是名家,还是爱好者,是新手,还是老手,都将在结果面前一视同仁。因步自封,自以为是,则必阻碍活水来路,是摸不着书法大门的。历史会给予正确的判断的!

    “赵无极盛世”空前,独揽4亿港元助佳士得晚拍创10亿新高
    行业管理规范性文件:明确“非营利”,美术馆里将不能卖画
    相关动态
    15岁少年邓为用画笔对话星辰与时光 个人画展“想象界”启幕一幅非真迹书画,转手卖出三个多亿,一个字750万,专家:没想到这个“贰臣”的书法,专家认为远胜赵孟頫,启功、沙孟海也这么想透纳仍是英国最好的艺术家,浦东美术馆有他的画展杨紫韩东君新剧守护文化瑰宝,李祯含泪制墨成功怀素书法最大的问题是什么?颜真卿一语道破,难怪他比不过张旭!日本画家大竹彩奈用毛笔造出东方骨相美人元代一洁癖画家,给梧桐洗澡,厕所铺鹅毛,因爱干净终生未娶张馨予写书法,这水平有的意外!民间一幅“不知名”古画,拿给美国人鉴定后,一举卖出60亿元天价“书法可怡情,不能当饭吃”?90后小伙靠它7年还清2000万元巨债他为妻子画了幅人体油画,被禁止展出,24年后拍出3450万高价
    书法家推荐
    萧蕙郭勇赵永江王春文姬景南谢振明陈永军王学军李刚杨本壮
    画家推荐
    苏昌荣刘振兰王晓燕陈宝义骆旭放申晓国徐振东于景平李翠云周新军
    关于墨客网 | 网站声明 | 网站公告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墨客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