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国画与工笔画同属中国传统国画体系,注重以形写神,追求作品的意境与精神内涵,而非单纯复刻物象。创作基本依赖毛笔、宣纸、墨汁、国画颜料,技法上都涉及线条、墨色、色彩的运用,且都重视构图与落款的搭配,但是在技法、风格、追求上差异显著。
写意国画以“写”为核心,用笔简练洒脱,讲究笔墨意趣,常通过泼墨、破墨等技法快速表现,线条注重力度与变化,不拘泥于细节。重“意”,强调意在笔先,通过简练笔墨传递意境与情趣,让观者感受画外之韵。工笔画以“工”为核心,用笔精细工整,讲究精雕细琢,线条均匀细腻,注重细节刻画。重“形”,强调形神兼备,通过精细刻画展现物象的真实感与美感,让观者感受画内之精。
写意国画粗犷豪放、简洁灵动,画面留白较多,墨色层次丰富,追求神似而非形似,强调创作者的主观情感表达。工笔画细腻精致、严谨规整,画面构图饱满,色彩浓艳或清雅,形神兼备,追求形似与神似的统一,注重物象的细节还原。
写意国画注重表达物象的神韵、情趣和作者的情感、心境,用概括性的线条和水墨晕染替代繁琐细节,而非追求物象的精细写实和还原物体的外形比例。题材广泛,包括花鸟、山水、人物,常融入诗、书、印,形成诗书画印一体的艺术形式。
写意国画可分为小写意和大写意,小写意兼顾形似与意趣,笔墨相对工整,造型跟贴近物象特征。大写意更强调笔墨张力和情感宣泄,笔墨简练而气韵生动,一气呵成,酣畅淋漓,造型高度概括甚至夸张。
写意国画的灵魂是笔墨情趣,它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核心审美追求之一。指通过笔墨的运用所展现出的艺术韵味、审美意境与创作者的个性修养,并非单纯追求技法,更强调“意”与“情”的表达。
技法是基础,依赖毛笔、墨汁、宣纸等工具特性,通过笔法(如中锋、侧锋、提按、顿挫)和墨法(如浓、淡、干、湿、焦)的变化,形成线条的力度、质感与墨色的层次。情趣是灵魂,技法之上,更看重笔墨传递的情感、意境与格调,让观者感受到超越画面本身的审美趣味与精神共鸣。
学习写意国画需遵循“基础筑基—临摹感悟—实践创作”的路径,核心是掌握笔墨规律并融入个人理解。首先,打好基础,先熟悉工具特性,毛笔选兼毫,宣纸用生宣,墨汁选专业国画墨;然后,笔墨练习,先练“线”,再练“墨”,最后练“点”与“面”的结合(如叶片、花瓣的点染);接下来,临摹起步,从经典范本学起,先对临,再背临,避免盲目照搬,重点体会作者如何用笔墨表现物象神韵。
下一步是观察写生,连接笔墨与自然,跳出写实观察,学习用国画视角看物象。从身边简单物象开始,先勾勒轮廓,再用笔墨概括形态,逐步做到以形写神,让作品既有自然生气,又符合写意的简练特质。
最后,进阶创作,融入个人风格,积累素材,体会不同画家的笔墨个性与精神表达,同时记录生活中的灵感(如速写、拍照)。从小幅简单题材开始,先确定构图(遵循“疏密、虚实、主次”原则),再用熟练的笔墨技法表达,逐步加入个人情感与理解,形成独特风格。此外,学习过程中可适当参考专业课程,或与同好交流,但核心始终是多练、多悟,笔墨的熟练度靠反复练习,而写意的“意境”则需在长期实践中慢慢沉淀。
醉心于工笔国画多年之后,我从2016年开始学习写意国画,主攻花鸟。今年春天开始学画小写意牡丹,阶段性目标达成之后,又制定了新的计划,广泛涉猎各种题材,从小幅作品入手,全面提升国画水平。只要闲下来,只想一件事,只做一件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动物到禽鸟,从山水到人物,一次次克服困难,一次次战胜自己,一次次取得突破,一幅幅作品相继完成,超越了书本,超出了预期。
“因为爱所以执着,因为喜欢所以投入,因为专注所以进步。”这是一位文友对我发布的作品《时隔三年 再画写意牡丹》的评语。的确,兴趣并非天生,热爱来自投入,你在一件事情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对它的兴趣就愈发浓厚,热爱就会与日俱增。进步不是靠一朝一夕的热情,而是长期努力累积的结果。
学习写意国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笔墨、自然和心灵的对话,收获的不止是一幅幅作品,更多的是对审美、心性和生活态度的思考与重塑。从看形到品意,读懂了东方美学的留白与韵味;从慢下来到静下来,学会了包容与专注;从临摹到创作,学会了思考和表达。
写意国画不是孤立的技巧,它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所以,学画不只是学技巧,更是在贴近一种有温度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从传统里找根,在生活中取材,意在笔先,以画言志,是以一种更含蓄、更深刻方式与心灵和世界对话。
学习写意国画,不仅可以修养身心,提升审美,丰富感知,让我们学会用更细腻的视角发现生活中的美,而且可以传承文化,深化认知,学会表达,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为个人创造力提供独特的释放载体。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赵雄飞,男,山西沁县人。2001年参加工作,中学美术教师,擅长国画书法。工作之余,爱好文学创作,曾在《沁州文艺》发表散文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