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墨客网!请【登录】或【注册】
  • 手机访问 | 联系我们
  • 墨客网

  • 名家推荐: 李秀华 邱禄生 蔡纯杰 魏振同 石雨 杜鸿光 冯磊 王绍明
  • 首页

  • 艺术先知 墨客专稿 艺术动态 艺术展览 艺术拍卖 投资收藏 解读评论 趣闻杂谈 艺术名家 文献书籍 文玩杂项 国宝文物 诗词文赋 文史国学

  • 艺术名家 书法家 画家 机构

  • 传世名作 书法欣赏 字帖临摹 碑贴长卷 名家书法 名作杂赏

  • 艺术展览 全部展览 当代书法 当代画作

  • 墨客诗词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金辽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 国学百家 国学文化 文史经典 诸子百家 朝史综论 国学名士

  • 墨客学堂 书法知识 绘画知识 文房知识 装裱知识 鉴定知识 收藏知识 拍卖知识 历史知识

  • 华夏历史 朝代历史 历史人物 著名战役 野史秘闻 史料杂谈

  • 墨客故事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成语故事 童话故事 民间故事 儿童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幽默故事 恐怖故事 传奇故事 哲理故事 亲情故事 谜语故事 校园故事 名人故事 故事杂赏

  • 商
    城
    分类阅读
    艺术先知艺术展览艺术拍卖投资收藏解读评论横幅展示趣闻杂谈艺术人物文献书籍文物古玩墨客专稿诗词文赋国学文史
  • 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先知 > 解读评论

    禅境之美——谈谈明代戴进,丁云鹏,吴彬的佛教人物画

    信息来源:墨客网  |  阅读次数:21次  |  更新时间:2025-08-29 11:58:54

    赵孟頫《红衣罗汉图》(局部)

    佛教人物画,也称释画,历史悠久,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佛教人物画随着佛教的兴盛而传播。佛教人物画的创作类型一般有两大类,一类是专门的画工所画的壁画、卷轴、经卷等等。另一类是文人士大夫画家,并且有一定的佛学修养所创作的佛画,以纸本、绢本为主,有卷轴、手卷、册页等不同形式。唐宋的佛画受壁画影响较深,而元明以后的佛画则受赵孟頫的影响较深,更多地体现文人的审美趣味。赵孟頫曾创作了一张红衣罗汉图,一天竺僧端坐蒲草之上,伸一手,其余身体裹胁在僧袍之类,看上去显得头大身小,后绘树数株,杂花几从。虽然呈现出的内容不多,但能使人感受到深厚的佛学修养和书画造诣,他以书入画的观念深切地影响以后的佛画创作。这种影响主要有两点:一点是以书法用笔入画,讲究戾气和士夫气;另外一点是在描绘人物时比较自由,并没有根据佛教教理和量度经的要求来进行创作。元代以后,文人士大夫创作多以罗汉题材为主,佛像题材不多,即便有也没有遵守严格的教义,而是加入很多自己的创造和主观情感,比如吴彬就以荷兰人的形象入画,而丁云鹏则打破物体结构规律,也不讲究人物的造型和比例,颇有点画到哪里算哪里的意思。

    戴进《达摩至慧能六代祖师图》(局部)

    戴进的《达摩至慧能六代祖师图》描绘禅宗达摩、慧可、道信、弘忍、僧璨、慧能六祖师像,每组人物以树石流水相隔,有居士、童子等从事佛教活动,诵经、煮茶、交流、苦修、论道等。这张画从全卷风格来看体现了明早期“浙派”画派的特点,首先从人物形象来看,每一个祖师都有自己的相貌特征,面部勾勒较严谨,用笔多跳脱,淡墨染结构,补笔墨之所不足,胡须用浓墨,并不斤斤计较于深入的刻划,意到为止,眼用焦墨,衣纹则用笔爽健,转折处多重顿笔,给人感觉非常劲挺,甚至有点剑拔弩张的感觉,淡墨染衣纹,有些地方达二到三遍,衣纹基本上根据内部结构来勾勒,前后穿插,交代清楚。而丁云鹏和吴彬的佛画中衣纹的处理则更随意主观,并不强求结构的准确。全画背景以古松、枯草、乱石和激流为主,营造一种荒岑静谧却又神秘的禅境,树枝干用笔更加脱略形似,浓墨点皴,淡墨染出结构和前后变化,不管是人物还是背景都有很浓的宋代绘画风格,勾勒上更加重视书写趣味,多尖峰和顿笔,加大顿挫的力度,强化线条的粗细的变化和节奏感,方笔为主,笔速较快,这种技法和南宋梁楷的释迦出山图中衣纹的勾勒相似。近看脱略形式,远看却历历在目,在宋代绘画风格基础上,更注重写意性的表达,可以看作对宋代技法的继承和发展,画面构图处理较为用心,全画共绘15人,以三四人为一组,祖师像略微大于侍从像,或坐或站,或正或背,形神各异,并没有重复单调的感觉;云水苍茫,松石流泉互相掩映,营造出一和似真似幻的禅境。

    明丁云鹏益寿尊者像

    丁云鹏白描《罗汉图》

    丁云鹏绘 白描罗汉图(局部)

    明代丁云鹏擅长佛教题材人物画,佛祖、菩萨、罗汉在他笔下栩栩如生,庄严肃穆。晚年画风大变,作品厚重浓墨黑,董其昌亦极力诋之。丁云鹏作过很多罗汉图,这类罗汉图内容以十六罗汉为主,十六罗汉均为佛学弟子,佛经上说他们是受释迦牟尼所托,永住此世济度众生者,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说法。通常佛教人物创作以十六罗汉为主,十六罗汉代表小乘佛法,所以在造型上有更多的自由和变化,也更利于作者的想象和发挥。他的《罗汉图》描绘的是十六罗汉在海边讲经、礼佛、会友的情节,在形象和境界营造上有自己的创造。人物形象处理较为怪诞,线条细谨,多用连环套笔,受贯休罗汉图影响较深,追求一种高古奇骇的效果,线条勾勒上注意皮肤、衣纹和树石背景的区别,摒弃了书法用笔的顿挫和节奏变化,也不注重衣纹的内在结构。树石处理受文徵明的影响,繁复缜密,而皴染过之,多用矿物质颜色如石青、石绿等,画风纤巧浓密,重表现,轻技巧,重画意,轻书法用笔,体现了晚明人物画一种发展的新趋势。

    吳彬畫楞嚴廿五圓通佛像(之一)

    另有,吴彬的《画楞严二十五圆通册》,其内容是描写《楞严经》里二十五位得大阿罗汉果位者各自获得圆通法门的册页,全套共有二十五开,主要表现获取圆通法门的刹那,而非事件发生的细节或过程。《楞严经》共十卷,说经缘于阿难误着摩登伽女诱惑,释迦摩尼即时以咒加持,并以此展开说经内容。经文开始讲述“本性”,接着以二十五圆通法门说明如何直指“本性”达到圆通之境,后有楞严咒,以助修行。宋代以来《楞严经》的研究著述成果可观,且跨越佛教宗派,其影响力不可小觑。吴彬此册也有点类似经变的特点,例如《楞严经》里对“峤陈五比丘”取得圆通法门的陈述是“我在鹿苑及於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佛问比丘,我初称解,如来即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圆,我于音声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音声为止。”这段经文吴彬所画为五比丘环坐岩石,一位童子持磐居中,有意暗示这一圆通籍由声音所获的场面。吴彬绘此册页殊为不易,因此陈继儒在册页的题跋,赞叹“未有写楞严二十五圆通者,盖自吴彬始”。

    吳彬畫楞嚴廿五圓通佛像(之二)

    吴彬在绘制册页开始,已了熟经文,并对整册效果从用笔、用墨、用色到构图,都作了精心的构思。册页为绢本,淡设色,首先来看用笔。中国画里的用笔快慢,方圆,利钝,顿挫转折之细微的变化,均可产生细微的变化,并传达绘画者的功力和心境。此册用笔以中锋勾勒物象,运笔圆转,笔速较慢,颇有点写篆书的感觉,力透纸背,没有较明显的方笔圭角,侧锋也基本没有,同时用战笔、复笔、套笔,打破中锋的僵硬感,取得一种和谐的变化。用墨上以淡墨为主,间以浓墨和焦墨点眼睛和眉发。没有明显的墨色变化,用色上以朱膘、赭石,藤黄等,间或以石青、石绿、三青来点帽饰和服饰,面积很小,取得一种色调上的对比,色彩的饱和度,色阶的变化很小,通过用笔,用墨和用色的处理,取得一种淳朴明澈、宁静、洁净的画面效果,人物造型上追求一种古意,但是变形、夸张怪诞的效果不明显,衣纹处理较为随意,在注意线条质量的同时,对衣纹的结构,人体的结构和比例并不着意。树石杂花等背景造型倒是较为怪诞,特别是山石、交叉穿叠,似木非木,似云非云,增加了画面的情趣和变化。

    吳彬 十六罗汉图(局部)

    纵观三位明代大师的三幅佛画杰作,可以看出明早期以继承宋元传统为主,讲究用笔和技法,到明晚期创作观念开始产生很大的变化,摒弃书法用笔的束缚,不重技法,追求奇变,强调自我心性,心境的表达,这与明晚期的社会风气和审美取向相关的。三位大师均具有很高的佛学修养和绘画水平,因此在禅境的营造上各有各不同,但均创造了亦真亦幻的禅境之美。

    纵观三位明代大师的三幅佛画杰作,可以看出明早期以继承宋元传统为主,讲究用笔和技法,到明晚期创作观念开始产生很大的变化,摒弃书法用笔的束缚,不重技法,追求奇变,强调自我心性,心境的表达,这与明晚期的社会...

    焦应富——韩国首尔大学艺术系东方绘画专业的中国教授
    福建举办诗文朗诵音乐会纪念林则徐诞辰240周年
    相关动态
    《十竹斋画谱》琐谈 禅境之美——谈谈明代戴进,丁云鹏,吴彬的佛教人物画当今书坛为什么难出书法大师?行楷和行书的区别有多大?梁新颖:书法乱象源于审美力的根本缺失金思宇:倪瓒的绘画艺术风格、代表作分析及其艺术价值当代乡土绘画:新大众文艺视野下的农民画及其蝶变黄庭坚书法水平究竟如何?为什么网友们认为“丑”云布集团:古代书法中的“永字八法”——笔法与结构的奥秘略谈古董艺术品的保值价值何挥毫:宋元绘画的当代传承与艺术升华中美协副主席、画家马锋辉:艺术征途勤探索,题材挖掘尚不足
    书法家推荐
    段绪体沈中流汪祖尚刘宪刘伟东王勤张昌伦沈振涛崮凡马体忠
    画家推荐
    潘美龄朱金花武佩佑高翠李洪波刘引生舒平张弛朱敏滔刘扬
    关于墨客网 | 网站声明 | 网站公告 | 会员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墨客 | 会员注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
    京ICP备15049736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