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艺术粮仓创始人张涛策划,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礼宾担任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和甘肃画院作为学术支持。艺术粮仓、兰州财经大学西北中国画研究院主办的《当下与未知》当代中国画(敦煌)邀请展近日启幕。此次特别邀请16位中国画当代具有代表性艺术家,百余幅作品参加展览。
从宋元山水的“可游可居”到明清笔墨的写意精神,中国画始终承载着观照世界与创造精神栖居的使命。然而在全球化与数字技术深刻重塑传统的今天,当代中国画正站在一个充满张力的历史节点。在此语境下,本次展览将焦点集中于艺术本体与当代心灵的双重危机,力图超越表象,深入探讨中国画在时代张力下的困境与新生之路。
展览现场
一批当代艺术家正以辩证的视野重建中国画的主体性:他们将山水意境转化为都市中的精神漫游,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的碰撞中生成新秩序,并让绘画重新扎根日常生活。与此同时,绘画的生命力也在理性与诗性的平衡中复苏:从对抗算法效率的“无用细节”,到材料边界的突破,再到通过无面人意象重建情感联结,艺术重新成为存在的见证者。
本次参展的十六位艺术家以多元路径共同回应了‘当下与未知’这一展览主题:一部分创作者延续并重构新文人美学的精神谱系,在原始主义、率真笔意与古典图式的当代转化中寻找出路;另一群体则直面现代性经验,借由超现实的空间叙事、冷峻的诗意描绘以及都市意象的重新编码,揭示当代心灵的复杂层次;更有一批艺术家致力于语言本体的突破,在书写性的抽象能量、物质媒介的实验性拓展中,开辟水墨表达新的可能。
展览现场
嘉宾合影
绘画的更深层意义在于为当代人提供一种认知系统的更新。它一方面通过改变物理尺度来重塑体验——譬如巨幅手卷以其迫近的体量,强制性地要求一种“慢观看”,以此对抗快餐式的图像消费,修复我们碎片化的注意力;这些努力共同指向一个目标: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为心灵开辟一条通往精神超越的路径。艺术的使命并非迎合技术逻辑,而是以人文精神涵纳技术,在工具理性主导的时代捍卫诗性的价值。当代中国画的未来,是一场在理性与感性、坚守与开放之间的辩证之舞。而最具启示性的作品,从来不是答案,而是提问——它们以笔墨为媒介,将情绪转化为精神能量,在传统与未来的张力中,印证东方人文精神不灭的生机。
展厅现场